杨映川,广西凌云人,文学硕士,国家一级作家,现就职于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曾获得2004年度人民文学奖,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第五、七、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独秀文学奖等。
“杨老师!”“杨老师!”3月15日,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学生们将杨映川团团围住,轮番提问。
杨映川刚刚做完一场讲座。她在讲座中告诉学生们,生活从今天走向明天,岁月不断流逝,而用文学去记录、去创作,是对生存价值的一种挽留。语毕,不少学生眼睛扑闪扑闪的,文学的小火苗在他们心中迸发,仿佛要从眼里蹦出来。
我们的交谈是在讲座前的间隙完成的。杨映川刚下动车,就风尘仆仆地入住酒店。窗帘掩住的半扇日光下,她靠在床头,面容有些疲惫,眼中却焕发光芒。交谈间,苹果肌随着她不时泛起的笑意略略鼓起,优雅又从容。
缭绕香雾间,杨映川一边小口嘬饮咖啡,一边将关于文学的心事摊在日光下。
1 文学的“富矿”在身旁
“刘四姐挺讲究的,工作服至少有10套,都是传统的壮衣款式,全由她自己设计裁剪、用缝纫机缝制,她觉得穿上本民族服饰卖柳州螺蛳粉最合适。”
在杨映川所著的中篇小说《螺蛳姐姐》中,女主人公刘红练(刘四姐)来自乡村,从卖酸嘢起步,之后开了一家柳州螺蛳粉店,取名“螺蛳姐姐”。店面越做越大,刘四姐也成了企业家。
在杨映川的笔下,刘四姐这一形象生动又真实,把乡村女子的韧性和吃苦耐劳带到了城市,把女性自尊自强、智慧宽容的动人状态刻在了读者心中。
这样冒着“土气”的人物在杨映川的作品中并不鲜见。虽然她旅居国外多年,一颗心却依恋着故乡广西的风土人情。
八桂大地,她尤其偏爱柳州。在柳州这片土壤,杨映川看到了刘四姐,看到了杨似玉,看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她说:“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工业底蕴、火爆的小吃柳州螺蛳粉,构成了柳州独有的底色,让柳州成为文学的‘富矿’。”
2 女性视角的“玻璃心”
很多人在工作之外找寻自我的天地,而杨映川的文学天地却是与工作相辅相成。
她就职于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常常深入乡村做文化课题研究。在大量枯燥的素材中,如何用不一样的视角,发现美的另一面?
杨映川有自己的小诀窍——她去采访,不是为了要陈旧的资料,而是要看活着的人,看他的气质神态是怎样的、他的动作细节是怎样的。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来来回回就那些事,你能写,我也能写。”杨映川说,只有沉下心去感受、去思考,先提炼出内核,再用故事去印证它、丰满它,用新鲜的视角去创作,才能更好地挖掘传播本土特色文化。
杨映川一直是个敏感的人,她说作家都该有一颗“玻璃心”。
这颗“玻璃心”或许脆弱,或许会令人痛苦,但正是与它如影随形的敏锐力,让作家可以从社会万象中敏感地捕捉灵感,用文字描绘出万千世界。
绘景纵横万千姿,丹青妙笔展鸿猷。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女作家特有的视角让杨映川获益匪浅。
杨映川用一颗“玻璃心”,在辽阔世界中与无数的“她”相遇,又在陈述一个个女性故事中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杨映川希望能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给无数的“她”以前行的力量。是以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总是充满了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
3 循着文学之光追寻
如今的杨映川描摹世相犀利准确、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而她最初的写作契机却与大多数人一样,源于对自身情绪的表达。
杨映川的父亲是一名杂志编辑,父亲的言传身教启迪了她对文学最初的向往,而真正迈出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则是在她工作以后。2000年,杨映川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做只鸟吧》。
此后,文学的光明大道仿佛任她行走。出道不久,杨映川就被评论家认为是“2004年中国文坛最值得关注的文学新人”之一。之后,她相继出版了《魔术师》《淑女学堂》《我记仇》《女的江湖》等10余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并获得人民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其间,她曾因身体和家庭的缘故停下创作的脚步。在停止写作的那几年,她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放弃写作了。通过时间轴回头看,杨映川认为,没有一天的生命是被浪费的。对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生命当中的每一天、经历的每一个当下,包括感觉到的痛苦和幸福,甚至那些恨不得抛之脑后的东西,都会在将来成为写作的养分。
咖啡饮尽,杨映川即将踏上去讲座的路途。
她收拾好东西,一把拉开半掩的窗帘。日光争先恐后地涌入房间,杨映川眯了眯眼,更加坚定地奔向所追寻的方向——用文字记录人类的光明,再以文学的光明照亮生活之路。
全媒体记者 韦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