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天下着小雨,在凤山镇头塘村大协屯,20多名村民冒雨劳作,他们要趁着当前雨水正好,把之前培育的紫苏苗分种到地里。
“这些是今年春天我们种下的最后一批紫苏苗,从3月中旬就开始培苗,然后陆陆续续种植,当前共种植了110亩。”大协屯青年韦林军介绍,今年他通过土地转租的方式,把村里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丢荒的一些土地盘活,用来大面积种植紫苏,计划在村里发展紫苏种植业。
韦林军说,之前他一直在外务工,2020年因为疫情,留在村里没有出去。经朋友介绍,韦林军了解到紫苏种植业,这种植物食药同源,叶子可以用作柳州螺蛳粉的配料,茎秆可以入药。紫苏每年可以种植两季,亩产1500~1600公斤,按照10元/公斤价格计算,每亩经济效益可以有1.5万元左右。
紫苏种植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让韦林军萌发了回乡种紫苏的念头,他一方面深入了解紫苏的市场行情,一方面在自家的1.5亩地里开始试种植。“遇到天气不好紫苏不长的、烧苗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边做边学,现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种植方法,才敢大面积种植。”韦林军说,除了解决了种植技术问题,他还和柳城县一家药企签订了收购协议意向,解决了销路问题。
“今天来这里打工,一天就有130元,顺便可以学种植技术,要是好,我也想种。”头塘村大协屯村民韦海凤一边手脚麻利地种着紫苏苗,一边介绍。目前,头塘村有村民400余户1600余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以种植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韦林军回乡发展紫苏种植业,不仅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
本报通讯员
陈圆媛 罗红高 胡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