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玉
一
柳州古八景之一的笔峰耸翠在文笔山,离市中心不到20公里。我最初亲近的还是其西南方山脚汩汩而出的三注涌泉。
三个泉眼汇聚一处,形成一个洼池集水。炎炎盛夏,来此汲泉打水的村民络绎不绝。我从朋友处得知,为取水便利,也为这一方文情诗意,朋友的一名亲戚租了距泉眼几十米远的房舍作茶室用,夫妇俩每个周末从市区开车过来,打水泡茶,焚香抚琴,消解一周的工作疲惫。
每次去取泉水,我都未曾碰到茶室主人。惟见篱笆草舍,青萝缠垣。风起时,平房院门边种植的一大坡碧翠竹林簌簌作响,光影在竹叶间流动,呼应了在水洼里摇动的山泉。
循着风声眺望。从山泉涌起处,渐次往上。松林层叠,茂树云林,探寻不到泉之来处。
再沿着山路上行,及至一家村户,宽庭阔院。那村户,人称他东哥,他选择一处山间泉眼,用管道引流至家中,便于日常取用泉水。我和三两个朋友带有便携茶具,便借了东哥家堆放柴火的棚子,挪来边上一张矮木桌,就着几个小竹凳,就地围坐。风声水响,煮水烹茶。用这泉水泡茶,较之他处之水,似乎多提了些茶香,聚了些茶气。
身处鸡啼狗奔之所,村妇的陈旧裤衫即晾晒于旁,这都不碍眼。得趣处下界有仙。仙俗之别只在心念。茶烟袅袅,心之所向,始终链接着那个仙气蒸腾、文气润泽的地方——文笔峰。
出得东哥家,再往上,山道两旁的苇草和黄色野雏菊斜斜倒伏,想必由此通行的人与车并不繁多。直到一个路口,相对开阔处,往偏西方远眺,只见一座挺拔隽秀的山峰,如饱吸墨汁的笔尖直指苍穹。
这,就是文笔峰。文笔峰海拔400多米,远观形如巨笔,既有卓尔不群之相,又有温润如玉之风。正如《马平县志·山川》中所载:“山势卓立,直上如笔。峰头上尖下圆,肖笔冠之像。”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一汪甘泉引领我的视野,一壶清茶飘逸翠微的仙香。
我更乐意走进传说中的意境——曾经,太白金星邀众仙云集于此,以鹅江为碧墨、香云作纸笺,指点山水,吟诗作画,一时间仙香缕缕,文气缭绕。众仙搁笔处,有笔架石,而太白金星有意护持龙城文运,将笔冲霄而置,为柳州这方水土的人文地理添加了仙意的一抹。
联想到唐代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吧!
二
2022年,秋。我和文笔峰有了一个约会。
骄阳炽烈,树影筛风。我在通往文笔峰的山路上行走。一同前行的,还有三个文友。
路过黄家屯,弯弯折折,南国的草木此时并未萧瑟,时而转开的视野中,一大片山树密密齐齐,几点飞鹊不时掠过,这山中世界着实有开阔明净天高淡远之意味。道路两旁长松引路,如果懂得将五感六识转换,那松风里倒是能嗅出三两丝秋的韵味。沿路的桂花也是大气场里的小甜心,丝丝入扣沁人心脾。本是秋风如瀑两腋生风的快意神仙意境,这又添了雅俗两相宜的桂花芳馥,直让人天上人间傻傻分不清了。
总之有松风为羽,这人间桂香便也成了仙了。
走着走着,路尽了,笔峰兀立在前。登峰的路在哪里?
带路的同伴朝前一指,看那!
惟见草莽一片。
我好像听到身边那长衫阔袖的女伴倒抽了一口凉气。
开始几十米还隐约能看出路的样子,不过是藤蔓倒伏,乱草恣意。没走多久,路的模样消失了。脚下是土生土长的山石碎土,因长时间无人行走,野草横生,荆棘密布。需得用棍棒左右分拨,才约莫看得出道道来。而再往前探,山径曲绕又不知所终。
带路的同伴指点,着装如我等,爬山需得注意,双脚不可如常平行步移,而应每一步都直起直落,以免被如刃野草划伤。
纵是如此,仍每每冷不防被后边的勾枝扯了衣尾勾了裤脚去,一心向前的人不由得倒退数步,被拉回原地。于是只好停下,耐着性子将衣裤与任性的植物一一剥离,实在好气又好笑。偶有倾倒的松木架空横陈,挡住前路,人还需弯出蛇形姿态才便于穿越。
此时在林中行走,似火骄阳被阻隔于外,人已然裹在一个葱郁的世界。
不时有一尊高耸巨石、几团如龟圆石、悬吊之石在途中闪回,因了山石的突兀,路便生生地被隔断,好似一句话被猛地打了个惊叹号,叫人一下子愣住了。
迎头直上定会撞墙,那就得舍弃手中的一些物什,放开手脚攀爬。抠石缝的,揪藤蔓的,攀悬枝的,往上即是胜者,哪里还能寻思其他。
距峰顶不远,过一处悬崖。路仅尺宽,双手抓紧右侧山石与树枝,亦步亦趋,须防脚底打滑,缓缓通过。山路窄陡处,反而不宜与同伴相牵扯,只能各自摸索,甘苦自知。
距峰顶还有几米之遥,一丛峭卓山石在眼前劈开,分为几簇,其中一道石缝仅可容一人穿行。植物在此仿佛都臣服了,峭石统领了它们。人与急速的气流一同穿越石缝,耳边疾风长啸,鬓边乱发翻飞,说是被风簇拥着登顶,那也是不为过的。
顶上光明一片。所有的艰难困苦瞬间被阳光融化于天宇。
我们几人不禁仰天长啸!山谷松风亦以长歌相应,此伏彼起。
站在文笔峰顶远眺,时空在此大开大阔。
东面与东北面,柳州市城区用另一种姿态展开画卷,灰白的建筑群之间,不时有一座两座秀美的山峰突起。在这样的视野里,山峰已不是日常肉眼可见的那个山峰,它就是一颗棋子,一滴墨汁,一座屏风,拥有着这些棋子、墨汁、屏风的城市,也拥有着古雅的人文情怀。放眼南面天际,层层叠叠只此青绿,好一幅江山水墨图。目光收回,俯瞰,见一圈微微隆起的山脉,同样披覆翠茂植被。沿着山体一路望去,终点竟是凸起的大山岗。兴许这反而是山脉的龙头起点呢?当下这么一寻思揣摩,那道山脉就隐约浮动起来……
峰顶这几块大石头,仅可容纳数人。刚好,我们就用随身携带的简单器具在此沏茶,焚香听风,席间,也不知打哪飞来三五朵粉蝶团绕,旷阔处平添妙趣……
自登过此峰,之后数次,我于山边四野回望文笔山,未免感慨:没有经过攀登求索,怎懂得这温润润的峰头,竟暗藏荆棘之路。此峰护持一方文运,书山学海的终极景致与峰顶春光,韵致大抵相似吧!
三
微雨。初冬。我再驱车于文笔峰一带盘绕。文笔峰山体方圆十公里,周边分布有文笔村、山头村、朱家村、长龙村及中田屯、黄家屯、琉璃屯等一些村屯,再有拉达水库,以及自治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刘蕡墓。
琉璃屯是个诗意的名字,让人想到天上掉落的星子。小屯子依傍山脉而居,嵌在黛青色的山体间,远观屯子小巧精致,通透明净,斯文安静。也有可能,是那时众仙云聚于此,仙人衣袂夹带出来的一块琉璃碎片。
鹅江,也名竹鹅溪,就发源于琉璃屯附近,是柳江在柳州市区最长的一条支流。这一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不断渗出,补给于柳江,也润泽了文笔峰这支“仙笔”。
从文笔峰下来不远,有座农家小庄园,依山傍水,碧池旖旎,真是风光半亩抵万金!来到这里,人心瞬间柔软下来。就在这山庄旁抬头往上,一座高高凸起、植被披覆的山体矗立于眼前,约有三块巨阔山石裸露无覆盖,倒像是一个脸面。一问池边洗菜妇女,才知这就是南蛇岗。据地理记载,文笔山所在之处,正是南蛇岗山脉的南段。想来之前站在峰顶远眺,所见之隐隐浮动之物,正是这南蛇岗了罢!
人心投射,天地则应我于苍穹。毓秀如斯文笔峰,其寓意更多的是承接着古代名贤的精神映照,寄托了民众崇尚文德的求索。
文笔峰是一方文运的象征。遥想千年前,公元815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到柳当政,兴办文教,修复孔庙,倡导人们读书识字,柳州的文化风气逐渐开放,文墨昌盛,人才辈出。柳州本地陆续出了不少名人,“明代八贤”中的戴钦、张翀,清代政坛文坛均享有名声的杨廷理、王拯等,为柳州历史增添了光彩。
文笔峰是远古遗下的笔墨纸砚、星光火种,其暗藏机锋,总有一些“执笔人”、启蒙者应世而生。清代乾隆年间曾主管广西教育和历史的朱佩莲诗中似有隐喻:“思人徒倚罗池畔,不独西瞻彩笔峰。”可谓柳氏文笔,罗池西瞻。沉淀着文化意韵的罗池与文笔峰,遥遥相对,在时空中交融。文化的表征虽有时代的差异,但精神内核从未剥离。
午后,我来到山头村西北方不远的刘蕡墓。刘蕡于唐会昌至大中年间谪任柳州司户参军,当年他在乡间劝农时坠马身亡,民众就地埋葬。刘蕡墓在明成化、清乾隆及清光绪年间均为后人所重建、重修及捐资维护。可见为这一方水土而来的贤良德士,始终活在民众的心间。
在刘蕡墓前望向西北方,还是那绕不开的文笔峰。沿山路到此十来公里,直线距离应更近,笔峰周遭视线明净,无过多碍眼之物。相比其他村屯,在刘蕡墓一带,几乎是清晰看到文笔峰的最远距离,但于此处的感觉,又是那么的亲近。
浓非厚,淡非薄。越远,越广阔;越淡,越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