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着力强化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发挥产业优势,聚力整合资源、精准施策、多点发力,扎实深入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全力做好“就业+”文章,有力帮助脱贫群众5万余人实现稳岗就业,让侗乡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93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761元,占75.45%。
提升群众技能
做实“就业+培训”文章
一技在手,就业无忧。2022年,三江依托粤桂协作和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等资源,积极举办“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南粤绣娘”“农村电商”等各类培训67期,培训2035人。其中,开展“八桂系列”技能培训20期,涉及保育师、育婴员、柳州螺蛳粉制作、建筑工匠、母婴护理、桂林米粉制作6个工种。
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志强介绍:“我们根据群众需求,精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通用工种项目、帮扶车间岗前培训等活动,先后举办电动自行车维修、电工、烹饪等培训班。同时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积极开展侗绣、侗族农民画等‘定向式’技能培训,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帮扶车间认定,推动侗乡非遗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助力当地群众居家创造‘指尖财富’。”2023年,三江将开展“就业暖心,桂在行动”技能培训48期,涉及柳州螺蛳粉制作、电商、保育师、叉车、电工、电焊等14个工种,有效提升侗乡群众创业就业技能。
拓宽用工渠道
做优“就业+平台”文章
“我从洋溪乡波里村搬来南站社区,家人都在家门口务工,收入有保障,每月还有就业稳岗补贴。”4月17日,笔者走进古宜镇南站社区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易地搬迁群众覃老太一边赶制产品一边告诉笔者。清明刚过,该基地就拿到9个海运柜订单,要求两个月内交货。该基地负责人荣作飞说:“目前虽然有60多名员工在车间赶货,但我们将通过边宣传边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扩大用工规模,安排150人来突击完成订单。”
为满足各群体就业需求,三江强化帮扶车间跟踪服务,成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推行“1+3+3+1”就业模式,通过整合定点帮扶和粤桂协作等“1批资源”,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促进群众转移就业,投资建设“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旅游开发产业园”“3个园区”,开发建设微车间、微市场、微田园“3个微平台”,推动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开发信息员、保安、保洁、楼长等“1批公益岗”,重点解决防止返贫监测户就业难问题,确保实现“一户一就业”目标。三江还积极探索“强队伍、拓资源、重跟踪”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县领导+乡干+村干(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四级就业帮扶网格,通过政企多方联动,举办多场专题招聘会、对接会和座谈会,助推雨露计划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立足特色优势
做强“就业+产业”文章
“我们班不少同学来自区外,首次到三江研学,和侗族同胞一起唱侗歌、跳多耶、吃侗宴,大家玩得很开心!”4月19日,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吴正流告诉笔者。
近年来,三江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生态产业,全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茶叶、油茶等中长期产业帮扶,确保群众有长期持续稳定收入,以种稻养鱼、林下种养等“短平快”产业助力群众短期增收,目前脱贫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72%。三江创新推出《坐妹三江》《侗恋程阳》等演出,常态化举办侗族百家宴,带动景区周边群众稳定就业增收。三江还深入实施“旅游+茶叶”“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研学”多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民族村寨、休闲农庄、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碗”。
本报通讯员 龚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