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我们再次踏上源头寻访之路。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就被一首《四季歌》所吸引、所感染。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春季里来百花香,红军到来打榕江。
三声大炮轰南门,坐镇师长逃车江。
夏季里来柳丝长,红军进城安民忙。
五一召开庆祝会,军民同欢情谊长。
秋季里来桂花香,团防局长把命丧。
又分地主物和米,群众个个喜洋洋。
冬季里来白茫茫,红军走后人遭殃。
王家烈把榕城占,红军恩情似水长。
读完歌词,这是何等气概!何等激昂!何等情深谊长!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赞歌,更是铭记,讲述的是93年前,红七军将革命之火燃遍苗山侗水,用鲜血染红都柳江两岸的故事。短短的《四季歌》里,还蕴含着红七军创造的“三个第一”。
那么,红七军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从广西转战榕江?红七军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鏖战急”?为什么要开“庆祝会”?留下了哪些“情谊长”?“三个第一”是什么?与红七军在柳州留下的足迹又有何相关?
一个个问号,闪现在我们脑海,让我们对榕江之行充满期待。
转战贵州
“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从河池出发,穿越红水河,穿越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月亮山区,攻占了都柳江畔的榕江县城。”3月22日下午,榕江县地方史志办主任吴勇坤告诉我们。
原来,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组织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敌我力量悬殊、军需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为避敌锋芒,扩大政治影响,筹集军需物资,红七军采取新的战略。翌年三月初,红七军前委根据右江地区形势的变化,在盘阳召开会议,做出了“就地(右江)与敌周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相结合”的决定,由军部率领一、二纵队到黔桂边境打游击。
吴勇坤告诉我们,1930年4月中旬,兵分两路的红七军抵达荔波县,在板寨会师。
何去何从?是趁机攻占荔波县城,还是转战他方?
这时候,侦察员的一个情报起到了关键作用。
榕江县文联主席黄万鑫介绍,榕江,旧称“古州”,是贵州省靠近湖南、广西的一个重镇。自清雍乾年间,称谓“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是清朝贵州四大军事重镇之一。
经过一番侦察,红七军发现,虽然荔波县城守敌不多,战斗力弱,打下易如反掌,但是几百里之外的榕江县城古州,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后勤基地,这里军需充足,且守城敌军只有一个团。
“穿越月亮山,奇袭古州城。”于是,红七军召开会议,决定奔袭榕江县城,夺占王家烈后勤基地。
血战榕江
月亮山地处榕江、从江、荔波、三都4县交界处,是苗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山体雄伟高大,沟谷深长,被茫茫原始森林覆盖,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0余座,主峰屹立于榕江县计划乡,海拔1490米。当地流行着这样的俗语:“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溪边,对面喊话听得见,走来相会得半天。”
1930年4月24日,红七军分两批从荔波县出发。4月29日早上,红军先头部队穿越了月亮山区,来到了都柳江边的腊酉。这里距榕江县城约20公里。
这个时候,由李天佑(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任连长的军部特务连再立大功。
原来李天佑带领战士巡逻时,抓到榕江城守敌派出来的流动哨兵。这两个哨兵供出了城内守敌情况,特别是物资囤积、兵力驻守情况。于是,红七军前委召开会议,决定奇袭榕江县城。
据介绍,4月30日拂晓,由当地群众带路,红军兵分3路挺进榕江县城,并迅速攻占城外制高点、碉堡,扫清外围之敌。
攻城的关键时刻到了。
当地提供的史料显示,古州古城墙周长944丈,高1.2丈,有5门、2水门,为长方体红砂石砌成,墙体坚固。
面对凭借高大的城墙和城防工事而负隅顽抗的守城敌军,红七军指战员犹如下山猛虎、离弦之箭,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一步一步地接近城墙。但由于没有登城工具,几次冲锋都没有攻入城内,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
随着红七军后续部队全部到达,李明瑞、张云逸、李谦(一纵队司令员)等红军首长亲临前沿阵地,观察地形,重新调整了兵力,制定了新的攻城方案。特别是红七军军部提出的“攻下榕江城,庆祝‘五一’节”的战斗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热情。这次,军部特务连连长李天佑再担重任,为登城突击队队长。
在充分准备之后,下午3时,红军发起了总攻。李天佑奋勇当先,带领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从城墙缺口处登上城墙,接着攻城的先头部队迅速跟进,同敌人展开白刃战。
这个时候,守城敌军已被吓破了胆。红军进城后,敌副师长史远勋看大势已去,如丧家之犬,慌忙带领家眷和残部100余人打开北门,仓惶渡过车江河,向黎平方向逃窜。时值平永、寨蒿两河水涨,水流湍急,史远勋的残兵败将因争船渡河,船只超载沉河的不计其数,不少敌人葬身鱼腹。慌乱中,王家烈的妻子万淑芬带着儿子躲进了榕江县教育局局长李枝英家的鸡圈里,当晚万淑芬化装成一个少数民族妇女逃出县城。
下午6时20分,战斗全部结束,红军大获全胜。红七军鲜红的旗帜插上了古州城楼。
这一战取得多大成果?我们在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共消灭敌军一个团部、两个营共五百余人。缴获大炮两门,山炮一门,枪支六百余支,子弹十万余发,无线电收发报机一台,500多匹驮马及大量的军需物资,缴获和筹集大洋十余万元。取得了自百色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一战有多激烈?我们在陈列馆看到这样一句话:“榕江之战,红七军伤亡三百多人,留下姓名的仅有杨光等八名烈士。”
目光随着这句话看过去,我们发现这8名留下姓名的烈士,大部分籍贯为广西,他们是:
杨光,男,籍贯、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一营一连连长。
徐汉章,广西武宣县人,生年未详,中共党员,红七军一纵队一营三连二排排长。
黄汉琪,广西桂平县人,生年未详,中共党员,红七军一纵队一营三连一排战士。
卢东生,广西桂平县人,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二营六连战士。
卢金荣,广西桂平县人,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二营六连战士。
梁泉水,广西桂平县人,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二营六连战士。
阮金满,广西桂平县人,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二营六连战士。
阮金辉,广西田东县人,生年未详,红七军一纵队战士。
榕江县城攻下了,8名烈士和更多无名烈士,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青山埋忠骨。1987年,中共榕江县委、榕江县人民政府在城南兴建了革命烈士陵园,这8名烈士和各个历史时期在榕江牺牲的外籍烈士以及部分榕江籍在外地牺牲的革命烈士一起安葬在这里,让榕江各族人民永远瞻仰和悼念。
“三个第一”
红七军攻克榕江城,创造了“三个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在贵州打胜仗,第一次攻克贵州的第一座县城,第一次在贵州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
“前进啊!革命战士,前进啊!强敌当头勿逡巡……”1930年5月1日,榕江五榕广场上,红七军3000多名战士,唱响了嘹亮的《前进曲》。数千名群众兴高采烈、喜庆洋洋。
当天,红七军在这里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这是贵州最早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军民共约8000人参加大会。
会议由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主持,总指挥李明瑞和军长张云逸先后在大会上讲话,阐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政治主张,号召劳苦大众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号召发展民族工商业,打倒买办官僚等。
会上,红军还将没收大地主的财物分发给贫苦百姓。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许多热血青年报名参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后来,红七军离开榕江,榕江流传起文首所提的《四季歌》。
那么,攻占榕江县城之后,红七军又将何去何从?
回师广西
攻克榕江后,红七军领导认为,这次外线作战达到了目的。榕江处于黔、桂、湘三省接界地区,是三省军阀必争之地,不可久留。因此,决定回师右江革命根据地。
由于红七军正确的群众政策、民族政策,1930年5月4日,红七军大部队撤出榕江时,大量群众前来送行。船工刘洪坤等数十人驾驶五十余艘大小木船,载着红军伤病员和辎重从县城大河口码头出发,浩浩荡荡地顺都柳江下行,大部队则在船队左右沿岸护卫,回师广西右江。
史料记载,红七军水陆并进,经过贵州省从江县,渡河到达三江县梅林村,并于5月7日抵达三江富禄。而王家烈的主力部队在背后紧追不放,红七军决定在5月10日星夜离开富禄,巧渡榕江,进入贵州省从江县大年乡(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
我们离开榕江县,在贵州省从江县八洛村采访时,看到与富禄隔江相望的八洛村码头上,还有“红军渡”的痕迹。
5月16日,红七军到达三防镇,并在这里修整了5天。其间,红七军在三防镇下街头大榕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在当地老百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5月22日,红七军离开三防镇,经宜北、河池等地回师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10月,红七军执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进军柳州,并再次到达三防镇,攻占融安县长安镇等地,则是后话了。
走出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穿过古朴又有现代元素的榕江县老街,站在都柳江畔的大河口码头上,我们的思绪依然沉浸在93年前的那次战斗中,仿佛回到了都柳江上浩浩荡荡的船队中。
江风徐来,把我们叫醒。93年过去了,红七军将士为之奋斗的目标早已实现。柳江两岸的各族群众,饮着水质全国第一的水,传唱着拼搏与奋斗之歌,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3月23日,就在我们深入源头探秘的时候,从柳州传来一个事关“母亲河”的消息,让我们兴奋不已。请继续关注下期报道。
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李俊 赵伟翔
李书厚 宋美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