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风情苗乡景区的苗族书画传承展示馆,“苗族竹编”非遗传承人贾茜萍正在与丈夫制作竹制桌椅。两人通过反复对比分切好的竹片,挑选出最适合的才开始架上材料、钉钉子、捶打、打磨、截边……每一个步骤两人都精心度量、配合默契。贾茜萍告诉笔者,用翠竹制作的一套无毒绿色桌椅带有一股竹子的独特清香,但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贾茜萍从小便与竹子结缘,种竹、选竹、砍竹到制作竹制篮子、簸箕、筛子等竹编产品,她都手到擒来。
2009年,贾茜萍偶然发现到融水游玩的游客手中有一种竹编工艺品。她从这位贵州游客的口中了解到,其手中把玩的物件是到四川游玩时买的立体竹编工艺品,与融水传统的立体竹编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贾茜萍了解到游客手中的竹制物件是一种平面竹编工艺品,是用竹子编织的图画和造型,风格独特,画面精美,与融水传统的竹制桌椅大有不同。这激发了贾茜萍的兴趣:“融水竹资源丰富,竹制家具大多都是自己家做的,也可以售卖补贴家用,祖祖辈辈都有这个手艺,所以很想学习更高的竹编技艺。”
不久,县政府组织融水农户到四川进行免费竹编就业培训,贾茜萍通过补录得到了名额。
学成归来,贾茜萍辞掉工作成立了“苗族竹编”工艺工作室,全身心扑在竹编上。通过努力学习和钻研,她参加了各种竹编画展览,扩大了竹编以及竹编画的影响力。2012年,贾茜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艺美术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年,贾茜萍被授予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称号。
贾茜萍还在融水镇苗家小镇小学任教,将竹编技艺传授给新一代苗山学子。每周两堂的竹编工艺课,贾茜萍对学生倾囊相授,让学生从挑选竹篾、起头、压紧、粘白胶、定型、修边等缺一不可的步骤学起,并在授课时给学生观看“千手观音”“空谷幽兰”“福禄寿三星”等作品,通过边展示边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创造新图案和新创意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更好地推广“苗族竹编”工艺,把苗族传统服饰和银饰品推广出去,2023年,贾茜萍运用“合作社+公司+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体验+传承”的模式,在风情苗乡景区打造了200平方米包括“苗族服饰拍照体验打卡区”“非遗竹编工艺观赏体验区”“苗族非遗油茶品尝区”的非遗文化传承绿色体验区,让群众近距离接触和欣赏竹编工艺。
“现在传承展示馆的场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我们得到了政府很大支持,接下来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拓展非遗文化传承推广渠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吸纳留住人才。我们也会继续传承下去,做好‘苗族竹编’传承人,承担传承责任,只要有人想学,我们就教。”贾茜萍坚定地说。
本报通讯员 秦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