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3年05月29日

依托“指尖技艺”发展“指尖经济”

——三江盘活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回眸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非遗工坊”为抓手,将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经营模式高效融合,加快非遗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有力拓宽侗乡群众增收致富新途径。

挖掘打造“指尖经济”

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该县注重企业带动,依托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侗族刺绣),采取“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模式,由非遗传承人带领数百名绣娘成立“非遗清花绣坊”,通过以企业带头、传承人带动、绣娘生产等方式,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335人。该“非遗工坊”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选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该县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侗寨绣娘发展侗族刺绣、织锦等“指尖经济”,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通过举办“绣娘”培训班,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培训指导,培训绣娘2502人,实现顾家、传艺、振兴“三不误”。该县鼓励创新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鼓励非遗能人自主创新创业,引导绣娘、画师、木构建筑师、竹器编织师创办网店,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通过自主创新创业的非遗能人达100余人,其中经过培训的易地搬迁群众自主经营店铺达15家。

拓宽营销创新途径

提升非遗品牌影响力

该县聚焦科技赋能,联合柳州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侗族刺绣产业生态重构及推广项目》,从产业调查、技能培训、数据库建设、大学生研究方向等方面,对侗族刺绣进行研究和材料收集。该县完成侗族刺绣数据库平台构架框架设置1个和侗族地域文化内涵传统图案信息380余个,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及优秀民间艺人信息20余人,制定《侗绣企业标准》,开发侗绣非遗文创产品15款,其中3款产品参加“广西有礼”评选活动,获得铜奖。聚焦品牌营销,引入国际知名文创策划人、地方企业家、区内高校专家,共同制定《三江侗绣产学研及品牌建设方案》,探索品牌设计、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学术交流、旅游研学一体化运作模式,针对性解决乡村劳动力闲置问题,提升三江侗绣品牌经济附加值,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作出创新表率。聚焦文旅融合,利用“侗族多耶节”“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开展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比赛,让游客深度体验侗族文化。该县打造以侗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侗听三江》《侗恋程阳》等文旅演艺产品,获评“广西特色旅游演艺项目”。

传承发展非遗技艺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该县突出联农带农,发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三江农民画”影响范围广、群众参与度高的优势,以“公司+基地+作者”经营模式,建立“三江侗画馆”非遗体验店,开展以脱贫户为主的免费公益培训活动,每年培训500多人。该县通过聘请画师及收购农民画的方式,灵活带动就业200多人,户增收超过1万元。该县突出内外交流,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与广西艺术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知名旅行社等高校及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办培训研学基地。2022年侗族服饰在深圳时装周亮相,把传统和时尚完美结合,助力非遗“活”起来。突出传承融入,积极引导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族打油茶、糯食文化等非遗产业融入景区和商业街,建立侗族银饰博物馆、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等,让游客在侗寨里看非遗、学非遗、传非遗,实现文化支撑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互动。

本报通讯员 覃宇祝

--> 2023-05-29 ——三江盘活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回眸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298237.html 1 依托“指尖技艺”发展“指尖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