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产口古榕景区入口,几名工人正忙着给两座新建的木质寨门喷上油漆。古榕树下,还有近20名产口村的村民正忙着用紫藤花带装点古榕和凉亭。看着眼前一派忙碌的景象,景区负责人廖娟心里盘算着,景区每卖出一张门票,村民就能得到6元分红。完成景区景观提升,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让更多村民吃上、吃好“旅游饭”。
景区卖门票,为何村民能得分红?这还得从2015年说起。产口村位于三江县西南部,距离县城有30公里,是麻石水电站的淹地不搬迁移民村。村里有一株生长在孟江、都柳江交汇处的参天古榕,树龄已有上千年。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廖娟看中了产口村的旅游潜力,2015年以“公司+农户”的形式与当地村民签订了土地使用租赁合同并成功创建AAA级景区。
廖娟算了一笔账:景区公司每年支付村集体4万元经费,解决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窘境;旅游公司大量招聘当地村民,每年支付给当地员工费用约25万元,助力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公司还与30户农户签订景区用地合同,按门票收入每张提成6元给农户,每年每户村民可以得到500元到2500元不等的分红。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每年还能得到一笔“旅游分红”——这样的就业模式让不少村民的生活有了奔头。
2015年之前,产口村村民何荣先仅靠耕种家里的几亩农田过活。景区公司成立后,何荣先在厨房当起了后勤人员,负责打油茶、蒸糍粑、摆长桌宴。每个月何荣先能领到近3000元的工资,年初、年终还能各领到一次分红。今年1月,全村共得到分红14万多元。
今年,旅游消费逐渐恢复,到产口景区游玩的游客多了起来,农户家中的三江油茶、茶叶、糯米、年糕、粽子等农副产品购买需求也日益增多,为村民们带来近200万元的可观收入。旅游产业的红火,让产口村的侗歌歌师吴林中也加入了景区工作人员的队伍。平时,他负责安保工作,景区的业余演出队要演出时,他又能发挥自己会唱侗歌的特长给演员们排练。“家门口就能赚钱,方便照顾家里又能唱歌,谁还想外出打工哦!”吴林中笑着说。
眼前这幅景区得发展、村民得收益的画面,离不开市、县两级水利和水库移民部门多年来的扶持。2016年以来,市水利局(水库移民局)在产口村累计投入资金871.2万元。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景区的水电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景区寨门、产业路、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库移民培训接待中心、烈士纪念馆开门迎客,景区有了宽敞的停车场……
看得见的发展、让人欣喜的变化,不只发生在产口村。市水利局(水库移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发力,注重发展水库移民村的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柳江区北弓村建起了蔬菜种植大棚,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大袍屯做起了乡村旅游……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成为库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宋美玲/文 覃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