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3年07月28日

永远奔跑在守护生命的路上

——“工医90周年学科建设”系列报道之二:急诊医学科

市工人医院急诊医学科在我市率先开展航空危重症患者转运。 (图片由市工人医院提供)

在柳州市工人医院里,有一个地方全年无休、日夜坚守,这里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上演“生死时速”。这里是守护生命的第一道关卡,一个与疾病和死亡抗争却没有硝烟的战场——急诊医学科。在市工人医院建院90周年之际,让我们将目光聚焦急诊医学科的前行之路。

初心弥坚

市工人医院建院时,急诊室附设于门诊部;1949年后,急诊工作由各科在开诊时间段内处理或抢救;1982年7月,急诊科正式成立,韦真理教授担任该科首任主任,全科室有医师7人、护士8人。科室成立之路虽然艰辛,但工医急诊人却始终牢记医者使命,砥砺前行。

现任急诊医学科主任阮海林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26年,他是科室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在他的记忆中,急诊学科建设起步虽早,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当时科室仅有15名医护人员,人手紧张。但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不等人,夜班值班医生需要到院外急救时,轮休医生就会立刻从睡梦中起身,赶到急诊门诊填补空缺。高峰时期急诊门诊的夜班接诊量突破上百人次。”

学科建设初期的急诊仅开设急诊门诊和观察室;1997年科室设立了急诊ICU,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初具模型;1998年,急诊医学科加入市120急救网;2015年拥有独立的急诊综合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室……韦真理、陈丽珠、申香远、陆宁等老一辈工医急诊人靠着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带领科室走过了发展初期阶段艰难岁月,让“工医急诊”成为群众危难时刻靠得住的守护者。

锐意进取

面对与“死神”搏斗的挑战与压力,工医急诊人选择不断创新、不懈进取。

2020年7月17日,市工人医院新院区启用,独立的急诊医学大楼也正式投入使用。这栋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急诊医学大楼共5层,面积达5300平方米,开放床位73张,成为集院前急救、急诊、危重症医学同步发展的大型急救中心。大楼为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救治绿色通道,优化的急救流程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工人医院急诊医学科已有148名医护人员,人员数量与科室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了近10倍。科室设有面积达300平方米的抢救室,并设有独立的留观病区、配备急诊CT室、B超室、急诊检验科、急诊药房、急诊综合病房、EICU等。创伤、中毒、危重症救治为核心的临床业务不断发展,床旁超声技术、血液净化技术、蛇伤微创救治技术、危重症一站式管理等多项前沿技术的应用,让科室走在了护佑生命的前列。多年来,科室成功高效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伤百余起。

30年间的巨大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代代工医急诊人心系救死扶伤使命,在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的过程中,把量变转化为质变。

勇担责任

2013年,市工人医院急诊医学科在我市首次开展区域性创伤急救新模式,解决了我国缺乏区域性创伤急救中心和创伤分级救治体系的问题。为了让病情危急的患者更快获得后续治疗,该院在2015年5月率先成立急诊病房。2017年,急诊团队率先独立开展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技术抢救百草枯中毒及其他药物中毒、蜂蜇伤、蛇咬伤等中毒患者。2018年,急诊医学科在我市开展首次航空危重症患者转运,院前转运急救3D立体交通网缩短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时间。

在2022年12月新冠病毒感染救治高峰期,急诊医学科顶住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满负荷运行。通过这番淬炼,急诊医学科走上了标准化重症病房之路。

时间从不辜负努力者的汗水。一路走来,市工人医院急诊医学科通过广西临床重点专科验收,顺利获评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柳州市I级创伤救治中心,成为我市中毒救治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核心组成部门和我市首家航空救援转运基地。科研方面,科室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二、三等奖5项,柳州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3项,发表北大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SCI文章6篇。科室每年举办两场国家级、区级医学教育学习班,进一步提升柳州急诊医学在全区的学术地位。

如今,市工人医院急诊门诊年服务患者人数达35万人次,急诊医学科的前行之路仍在继续。阮海林说:“提升急诊救治水平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也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科室将加大人才梯队建设,让更多群众在危急时刻第一时间想到‘工医急诊’。”

(宋美玲 伍玲)

--> 2023-07-28 ——“工医90周年学科建设”系列报道之二:急诊医学科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02509.html 1 永远奔跑在守护生命的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