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8月23日,处暑过后,暑假也进入尾声。这个暑假,研学游、亲子游、毕业游热度攀升,游客热衷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课外的知识。
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暑假期间,博物馆迎来了参观热潮,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文博游”中,我市文博场馆呈现了哪些新亮点?
实行夜间开放
“各位游客:正南门城墙遗址陈列馆将于2023年8月4日起实行夜间开放。”一则公告,给柳州的夜再添一抹绮丽。与夜共美,今年暑假,柳州文庙博物馆和正南门城墙遗址陈列馆分别于7月21日、8月4日起实行夜间开放。
这意味着,本地市民和来柳游客晚上也可走进博物馆参观,在古老的文化地带里自如穿梭。
8月22日,恰逢七夕节,天空时不时飘落的小雨也难阻挡游客的兴致。当晚7时30分,文庙大门外已经站了一批等候参观的游客。市民刘思妤再度参与拜织女传统仪式,她的家长表示:“希望通过活动培养孩子正向的审美情趣,让她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博大精深。”
一座馆,文脉相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从“高雅殿堂”到“和蔼可亲”,游客从“请进来”到“愿意来”,可观的数据是最直接的见证。
截至8月22日,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暑假期间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7月以来,柳州工业博物馆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
做好红色传承
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是集抗战文化、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园,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国防教育的重担。在暑期开展的“走近猎潜艇 共筑爱国情”清原号研学之旅中,青少年们依次参观歼击机区、坦克火炮区、火箭导弹区,与各种武器装备来一场近距离的对话。
8月17日,柳州市军事博物园迎来一位99岁的游客李福元。这位抗战老兵来自湖南长沙,1945年初从桂林转战到柳州机场,往事再次涌上心头。
强国之强,在于有如斯青年。红色教育以红土地教育下一代,以哺育人才建设红土地,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滋养绿色生命。
7月28日,柳州市纪念延安双拥活动80周年暨柳州市军休系统第五届文化季书画摄影展在柳州博物馆开展。展览以情景剧的方式,并策划和推出时光隧道、老兵互动台、军休文化成果展和互动留言区展区,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唤醒“沉睡文物”
交流互动、沉浸体验,今年暑期,全市文博场馆推出的活动主打“置身其中”。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在暑期开展的“科普向未来·畅游大柳州”白莲奇遇·穿越三万年系列科普活动,让游客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柳州地区古人类食螺的历史,“沉浸式”体验白莲洞人过去的生活。
博物馆“热”,文博场馆的文创也“火”了。柳州工业博物馆在暑期推出3款套色印章,分别以“双马”牌电风扇、“龙城牌”电饭锅、“双喜牌”缝纫机为原型,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让文物不再“沉睡”。
为什么选这3款制作印章呢?柳州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庄严介绍:“电风扇、电饭锅、缝纫机都比较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做成卡通印章还能让外地游客带走柳州特色。”
除了当下时兴的印章,东风列车、滑石面具“融”进了柳州工业博物馆的文创雪糕中,既清凉好吃又“有颜”,吸引了不少游客。
当博物馆逐渐成为寓教于乐的复合型公共服务综合体,文博游的品质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体验、研学、娱乐……所需承载的功能愈加繁杂,游客左阳也期待“文博热”持续发力,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全媒体记者 韦苏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