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惠
清明时节,柳州人都会纪念柳宗元,纪念柳宗元已经成为柳州人的传统。在柳州人心中,柳宗元就像一位亲人故友。柳州人对其始终怀着崇敬之心,始终怀着缅怀之情。而这个季节盛开的柔美多姿的紫荆花,更为柳州人纪念柳宗元增添了无限追思。柳宗元治柳的时间仅有四年之久,这对柳宗元而言,或许只是为官本分。但为什么在柳宗元逝世千年后,柳州人民还在追思、缅怀他?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柳宗元是柳州思想文化的开拓者。柳宗元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他治柳的经历,实际代表的是先进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的过程,他也成为了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众所周知,自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点逐渐南移,实际上文化也在不断向南方传播。唐宋以来,大量的流贬官到南方任职,就是文化向南方传播的历史印证。而柳宗元就是其中一员。因此,柳宗元之于柳州,首先是一位思想文化上的贡献者。
具体而言,柳宗元之于柳州的文化贡献,应该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文化的传播力,一个是文化的影响力。就文化传播力而言,后世的柳州尤其是明代时期,人才辈出,著名者有戴钦、张翀为代表的“柳州八贤”;清代有著名的治理台湾有大功的杨廷理,还有善于诗词书画、被誉为“岭南五家”的王拯。后世之人,包括到柳州任职的官员和柳州籍的贤达显宦,对于柳宗元的文化传播贡献,都高度称赞。如明代马平知县卢龙云说:“柳子厚过化以来,人文渐兴。”清代柳州籍、曾三次出任台湾知府的杨廷理将柳宗元视为“唐时以文教开荒之使者”。而柳宗元作为唐代思想文学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在思想文化上对柳州的影响力,也是后来者无法企及的。与其同时代被贬的刘蕡,无疑延续了柳宗元“不畏强权,忠心赤胆”的精神气概。这种精神融入了柳州这片热土,在后世的柳州不断涌现出来,如敢于抗大礼的戴钦,敢于弹劾权臣的佘勉学、张翀,遇事敢于直言不避祸的王尚学等。柳宗元以文治柳,泽被后世,后世对其怀有深厚的文化情结。柳宗元思想文化上的贡献,足以使得柳州民众感念至今。
另一方面,柳宗元治柳体现了务实精神。务实可以理解为注重实际去做事,因地制宜去改变。柳宗元治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柳宗元历经“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十年。在十年的岁月中,他涉历山水,接触民众,看到了更多的现实问题,体会了更多的民间疾苦。从此,柳宗元更多问计民生,关注民生。他提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即官员的俸禄来自于百姓的赋税,要用这些钱回馈百姓。这种为政理念在他到柳州之后得到了施展。
柳宗元治柳事迹已成历史陈迹,但其体现的精神却是务实的、革新的。他提出“因其土俗,为设教禁”的治理方式,就是在渐进式改变柳州落后的习俗。这较之汉代以来确立的“以其故俗治”的治柳特点有很大进步。这是柳宗元在对柳州社会务实观察、深刻洞察后提出的更利于唐代柳州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发展且更加务实的治理观。这种务实的治理观具体体现在修缮大云寺、掘井两事上。修缮大云寺、掘井两事背后反映了唐代柳州地方风俗特殊现象。为什么要修缮大云寺?背后牵涉到社会秩序的问题。“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即用礼法限制百姓不会顺从;用法律去约束,百姓就会逃跑,以致官民矛盾不断。如何管理百姓,稳定秩序,考验着为官一方者的政治智慧。柳宗元从柳州人风俗习惯特点着手,修缮当地佛寺,利用佛教戒杀向善特点,缓解官民矛盾。这也在无形中逐渐改变老百姓的价值观,柳州人逐渐“始复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即逐渐形成摒弃陋习、讲求仁爱的社会风气。为什么要掘井?这是柳宗元决心革新柳人陋习的重要体现。如果说修缮大云寺还保留某些落后的信仰习俗,掘井这件事则改变了柳州人的落后观念。汉代以来柳州就有水井,但为什么到了唐代,柳宗元还在带领民众挖井取水?原因众多,但最重要一条是柳州人认为掘井会破坏风水,便宁愿到偏远陡峭的山河取水,也不愿掘井取水。柳宗元大胆破除迷信陋习,亲自掘井,并在水井竣工后,举行庄重仪式祭井,撰写《井铭》《祭井文》两文来昭告掘井的合理性。这种做法无疑让老百姓掘井有了安全感。柳宗元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改变柳州人落后的习俗观。
以上两个方面,是柳宗元治柳经历最突出的贡献。他为柳州传播了先进文化,为柳州根植了务实精神,这两点可以穿越时空,亘古常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至今还要纪念他、缅怀他的重要原因。如今,柳宗元文化热依然是柳州一种厚重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发扬柳宗元文化的务实思想,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柳宗元文化的转化发展,焕发其时代价值效应,为助力柳州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