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春种时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而在鹿寨县中渡镇黄腊村一片民房里却墨香四溢,一群人正沉浸于创作中。他们下地是农民,提笔是画师,走出了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4月19日,记者走近这群农民画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互帮互助的日常。
当天上午,在黄腊村黄腊屯一栋水泥外墙的民房里,一张书桌上摆放着墨汁、毛笔、洗笔容器等物件,画师将作品两端夹在绳上晾干,每幅画作线条分明,鸟儿停在枝头栩栩如生。今年35岁的村民韦修术正在照着绘本画花鸟水墨画,用粗笔画的树干遒劲有力,隐约有游龙之姿,用细笔勾勒的动物则惟妙惟肖。
休息间,韦修术说,他初中毕业后与同村青年去过新疆、上海、北京等地做装修工。回乡后种植果树,本想以此闯出一片天地,却未能如愿以偿。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画画。之后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重拾毛笔,苦练绘画,通过网络开展订单式作画,目前每天画画4至5小时,根据客户要求,以“临摹+创作”的手法完成作品,每月作画约80件,月收入约1万元。“希望今后不断提高绘画技艺,从画师向画家转变。”
原来韦修术一家人都从事绘画事业,其父亲韦仲传自幼喜爱书画,1995年于桂林从事绘画艺术工作至今,后来得到画家潘文经的指导,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韦修术和哥哥韦修焕及其宗亲受到韦仲传的影响,纷纷加入画师行列,黄腊村不少年轻人加入其中,开启“接单+绘画+装裱+出售”模式。
黄腊村黄腊屯村民韦书建前几年在外务工受伤,目前只能坐轮椅出行。在大家的帮助下,韦书建坚持8年绘画。“我的作品相对比较简单,平均每天可完成7至8幅画。”韦书建说,画画从零基础到信手拈来,经历了不少挫折,最终凭毅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景。
“今天喝(酒)了吗?”“没喝了!准备学习画画,增加家庭收入。”19日中午,黄腊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韦修叶路过一户村民家时说道,以前,年轻人都到外地务工。如今,通过绘画产业吸引不少群众回乡创业,有的做画师,还有的做农民画经销商,负责产销对接,聚集乡村振兴的人气,集思广益做优做强文化产业。
韦修叶介绍,目前,他们村有40多人从事绘画创作,一年产生作品将近10万幅,创作年收入约300万元。接下来,他们将把培育壮大绘画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研学、合作社等方式,让绘画产业走上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道路,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的双丰收。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腊村把发展壮大农民画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鼓励引导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绘画,这是一个很好的乡村振兴案例。从物质上来说,运用美术与文化产业结合拓宽和开阔农村发展的空间;从精神上来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村民的精神食粮。
全媒体记者 张捷
周宁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