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静红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弘扬和合文化,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能够丰富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在生产生活中,中国古人历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对大自然心有所敬、行有所止,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如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人与自然生活场景的山水画卷,便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思考。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这一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致力于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强调“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一国际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之中。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恃强凌弱、称王称霸,倡导“合作共赢”与“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国家之间“睦邻友好”,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促进人类政治文明丰富发展,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文明向更加和谐、公正、合理、稳定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强调各国之间的和谐共处,减少冲突和对抗,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国际政治文明更加和谐、稳定,为国际政治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倡导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助于减少零和博弈的思维,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国际政治文明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国际政治文明向更加包容、开放的方向发展。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中国“和”文化在社会领域的体现。以和为贵、和衷共济、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并指导中国人的行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和谐与共存。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有利于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尊重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保障社会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鼓励各种思想和观念相互碰撞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有利于加强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等方面的建设,可以在保持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尊重不同诉求,减少社会冲突和对抗,协调化解社会矛盾,较大程度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符合人类社会关系发展规律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往中,我国在承认和尊重世界各国差异性与多样性中寻求共同性,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
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
中国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始终以“和”为价值目标和基本法则。“人心和善”是“和合”理念在道德要求方面的体现。
在“善”与“和”的关系方面,“善”是“和”的基础与道德支撑;“和”制约、规定着“善”,发挥着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尤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与社会道德认同,引导社会道德实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利于推动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也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有助于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倡导遵守社会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积极构建诚信、友善、互助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践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
柳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