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友明 梁莎莎 荣瑶
苍烟如海,历史如潮。
玉带般的柳江千回百转地流淌至今,流出一域地情之亲、人情之欢、风情之美。
柳州,这座被水偏爱的城市,从史前古人类文明走来,历经时空的淬炼,生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文化基因。
掬一捧柳江水,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呢喃。先民智慧和艺术涵养随着岁月的沉淀,孕育出柳宗元、刘三姐、奇石、柳州螺蛳粉、壮歌、瑶舞、苗节、侗楼等文化瑰宝。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工业化、智能化成为城市竞争主题的当下,文化依然是增强人才凝聚力、城市认同感的力量源泉,是一座城市盛世花开的底色。
文化产业,是文化,也是产业。文化如何联结城市、产业、人才的融合发展?
柳州有破“屏”出“圈”之道——老产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新产业如虎新生,大道其光。
1 “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进入新时代,有着2100多年建置史的柳州,虽说是一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却也不乏“诗和远方”的浪漫情怀。
文化就是一种“普照的光”,照射着龙城大地。
无论是大街小巷里的柳州螺蛳粉实体店,还是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东门城楼等文化景点,一个个青春动人的身影都在柳州寻找“诗和远方”。
“柳州的城市很美丽,柳江很清澈,整座城就像一个大公园。”湖南游客廖克鸣在“五一”假期举家来到柳州,沉浸式欣赏柳州山水,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廖克鸣的妻子更是直呼:“柳州螺蛳粉吃得很爽,柳州真好玩!”
一座“好玩”的城市,是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马蜂窝大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凭借柳州螺蛳粉爱好者的热情,柳州荣登“2024小众美食目的地”榜首。
为何是柳州?它的精神能量究竟是什么?
那是柳州文化的力量所迸发的巨大“磁场”,千百年文化气息在一脉山水间依然荡漾如新。
这让我们思绪飞扬,视通万里。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
柳州文化“动”因源起何处?
答案是:一个灵魂;一个内核;一条血脉。
一个灵魂:
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传承
“利安元元传万世,千古一人柳柳州。”今年5月24日至25日,民族歌剧《柳柳州》2024年全国巡演柳州站上演,重现了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间解放奴婢、植柑种柳、凿井取水、重修文庙、兴办文教的故事,演绎其风雨人生路。
柳宗元“我的长安是柳州”激荡人心。许多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老市长”柳宗元的追思与深情。
有人说,一个柳宗元,足以涵盖柳州这座城市近一半的个性——诚斯言也。
在柳州,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尽管柳州不因柳宗元而得名,但柳宗元之于柳州,却已是你中有我,水乳交融。
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大力开荒……柳宗元将他兼济天下的热忱给了柳州。千余年来,正因柳宗元的教化,使得柳州人的身上多了几分他的个人气质。
“先贤的行为与精神,如同一株柳树滋养着柳州水土。”在柳州市博物馆馆长程州看来,城市繁荣、百姓安乐,山高水长、意蕴悠长,“不见柳子厚胜见柳子厚。”
柳州不光有柳宗元,更有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
从数万年前的“柳江人”遗址到6000年前的“鲤鱼嘴”遗址,再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蓝家村、响水、鹿谷岭等遗址,史前文化漫长的渐进过程在柳州这块土地上延续下来,为柳州文化的起源奠定了一个悠长的起点。
可见,柳州的文化是动态的,柳州历史文化的血液兼容并包,延绵不绝。
一个内核:
敢为人先的工业文化传承
在文昌大桥东侧南面,有一双“眼睛”,再现柳州百年工业历程。了解柳州工业文化,从这双“眼睛”开始——柳州工业博物馆。
“柳州不但能造汽车,还能造飞机,而且还是80多年前就造了战斗机!”每一位到馆参观的市民和游客,大多会惊讶柳州这项“隐藏技能”。
柳州的“隐藏技能”不止于此,还有造出的广西第一架战斗机、广西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台汽油机、第一辆轿车、中国最大装载机等。
一部柳州工业发展史,一阕英雄壮歌——
1960年,柳钢1号高炉建成并生产出第一炉铁水;
1969年,广西第一辆汽车在敲敲打打中诞生;
卢达、秦家发、丘柳滨、郑志明等一大批劳模闻名全国,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近百年的工业发展史,让柳州拥有门类齐全、支柱强劲、基础雄厚的近现代工业体系。而近百年的工业锻造也形成了同样历史悠久、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业文化。
这一切,沉淀在柳州城市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柳州人,且历久弥新。
如今,柳州的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等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工业物流、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
潮起柳州向天阔。这座工业之城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破局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培育柳州工业的“新三样”。
敢拼、敢干的柳州人靠执着和挚爱,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动力。
这是一股强大的动力!文化的力量足可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一条血脉:
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传承
人们常说,到广西不能不看民族风情,看民族风情不能不到柳州。
在柳州这方土地上,无论是“阳春白雪”式的文人文化,还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间文化,都能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一个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能量有多大?在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每天唱不停的山歌,都是刘三姐亲口传。
山歌唱出了文化品牌,也唱出了柳州人的欢乐和自信。柳州连续10年打造的特色地方文化品牌——“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每年都吸引众多山歌手前来一展歌喉。
柳州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地,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被誉为“民族四绝”。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悠久的底蕴始终滋养着生活在这一方的人们。柳州人极度热爱文化并执着地追求文化领域的不断突破——《八桂大歌》《致青春》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层出不穷。
如今,柳州还培育出了“一朵花、一江水、一台车、一碗粉、一宗师、一歌仙”,在认识自己继而完善自己的路上,永不停步。
在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中,柳州用极具个性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诠释了“文化是一个动词”的哲学命题。
2 春风拂来,吹皱文化产业“一池活水”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成为你自己——尼采。
超越你自己——萨特。
这是西方三位哲学家在不同时空里说过的三句话。借用这三句话来剖析柳州的文化产业似乎恰如其分:文化产业从何而来?如何锻造文化产业?满园岂能关住文化之花?
文化产业,是文化,也是产业。作为一座拥有2100多年建置史的城市,柳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代宜居的花园城市。良性的文化发展,需要在产业背景下落地生根,柳州有着清晰的认知。
2021年7月6日22时,柳州文化艺术中心。许多观众眼含热泪高喊着剧名《致青春》,久久不愿离席。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援建题材音乐剧,《致青春》剧里的经典台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光荣啊!”让退休干部申杰平潸然泪下。
“这一切再熟悉不过了!”申杰平曾在柳州当了多年的产业工人,“是这部剧唤醒我曾经的记忆。”
因反响热烈,《致青春》在上海、山西、湖北、江西、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8省区24市巡回演出了57场。
春风拂来,吹皱柳州文化产业“一池春水”。
柳州相关职能部门敏锐地洞察了青萍之末,打开了城市形象“借梯而上”的新局面——创新运用“精品剧目+文旅推介+招商”城市宣推模式,推动精品剧目《八桂大歌》《致青春》赴山西、湖北等省份巡演;组织重点文旅企业赴国内重要城市和主要客源地开展“惊奇柳州”文化旅游推介会,不断提升柳州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窑埠古镇人头攒动,马鞍山下排起登山长队,青云民生菜市变身打卡地……一个普通的周末,柳州依然人气十足,游客惊呼:“柳州没有旅游淡季吗?”
游客有体验,企业有商机,产业有活力,这是柳州文化与产业“结伴”而行、行稳致远的理由。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柳州通过鼓励工业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多方位展示企业文化、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建筑景观、科技成果。2023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宝骏基地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柳州“夜经济”模式“一键开启”。一头连着老百姓的“烟火气”,一头牵着文旅业态消费集聚热点。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窑埠古镇是柳州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一个缩影。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柳州依托现有文化旅游业态集聚度高、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鼓励商家开展“夜游、夜食、夜宿、夜演、夜拍、夜购”等夜间文旅活动,促进夜间消费,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目前,柳州已建成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时序频迁,冬去春来。
如今的柳州,何尝不是当年“种柳柳江边”的柳宗元所愿?
3 “文化+”,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文化无疑是那根“火柴”,是时候谈一谈“文化+”的作用了。
柳州的“文化+”怎样“+”?“+”什么?
让我们回顾曾提到的一句话:一个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能量有多大?
这里用另一个答案诠释:“歌仙”带来了“歌海”,“歌海”唱出了“商海”。
以“山歌赛+”为抓手,柳州把山歌融入文旅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出“听歌+嗍粉”旅游线路,将刘三姐文化等元素融入网红打卡点的设计中,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鱼峰区还成立“柳州鱼峰歌圩”文化旅游产业联盟,为各大旅行社和各柳州螺蛳粉企业搭建研学旅游桥梁。
山歌赛可以“+”,柳州螺蛳粉自然也可以“+”,万物皆可“文化+”。
随着柳州螺蛳粉的火爆出圈,借势延伸下游文旅产业发展是必然。柳州螺蛳粉文化体验游路线、柳州螺蛳粉寻味地图、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国家AAAA级景区、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就业帮扶车间……深挖柳州螺蛳粉文化内涵,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或许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文化+”加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也催生了文化自信。
日前,柳州市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外包装英文译写规范》并正式实施。依据该标准,柳州螺蛳粉有了统一的英文名“Liuzhou Luosifen”。
在参与制定该标准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教师谭旻看来,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翻译,保持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性,进一步加深国外食客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印象。”
和“互联网+”一样,“文化+”也有着极强的连接和整合能力。
今年2月,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柳州首个AAAAA级旅游景区。为让其催生出更大的文化旅游价值,柳州创新场景业态体验,陈设了一批极具侗族代表性的木构、侗画、侗茶、侗酒、侗戏和银饰等全国非遗文化展馆,以侗族文俗活动为主题常态化开展“天天演、周周宴、月月节”活动,“文化+”激发的新动能无限令人期待。
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柳州不断探索文化产业的外延和内涵,与数字产业、电商产业、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碰撞融合,一些老厂房、老设备、旧车间也重获“新生”。
当年的柳州第三棉纺织厂,今天是柳州工业博物馆;曾经的柳州空气压缩机厂,如今的柳空文化艺术创业园……那些曾为柳州工业作贡献的厂区厂房,如今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被柳州人视为城市珍贵的“历史语言”。
柳州“文化+”,加出了无限可能。
4 “火”出天际,说不完道不尽的“风情”
2500多年前,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对水给予至高的赞美:上善若水。
他的赞美,开启了一道思想的闸门:你若追求至高境界,就要像水一样……
柳州是一个被水偏爱的城市,它宽厚、包容、大气。一座以文化城、以文兴城的城市,破“屏”出“圈”是必然。
有目共睹的是,5月6日,新华社报道了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称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越来越多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广西柳州、山东淄博、甘肃天水等城市受到游客关注。
柳州的出圈,让游客对这座城的了解越熟知越迷恋,“原来柳州的风情,无需粉黛,浑然天成”。
面对游客的如潮好评,柳州一直努力做到更好,不懈怠地探索、有温度的更新。
从“一朵花、一江水、一台车、一碗粉”,再到柳宗元的“一宗师”、刘三姐的“一歌仙”,柳州作为一座正向网红城市,持续在打造“新青年旅游目的地”形象,让更多的游客知道“柳州不止柳州螺蛳粉”。
可以预见,未来的柳州,注定是时尚的,也注定是人文的。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这个战略首选方向,柳州人一定能用积淀的文化如椽之笔,绘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发展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