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李书厚)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历经7年建设于6月30日正式通车。7月2日,记者从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承担了深中通道JD1合同段智能建造技术及工程管理方法的科研支撑工作,有效确保了机电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及项目管理效率,为深中通道建设注入柳州力量。
“当天就组织学生收看了通车直播仪式。”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廖羚指着中心研讨室的电视机说。他说有幸成为建设深中通道的参与者,看到深中通道通车,内心既激动又自豪。
廖羚介绍,该中心于去年3月份,受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对深中通道JD1合同段开展科研支撑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全线全系统集成、北斗在线监控系统、一体化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通风、消防、给排水、综合管线等系统安装的智能建造技术及工程管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他们通过多源异构BIM数据整合与治理、BIM质量进度宏观管理等工程管理方法,泵房机房与横向排烟通道三维数字化设计等数字建造方法,三维激光扫描仪、基于点云的逆向建模、BIM放样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赋能深中通道数字孪生平台开发等工程管理方法,这对实现深中通道智能化、数字化运营至关重要,是打造高质量超级工程、实现世界级跨海通道的关键步骤。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施工,他们利用BIM、缩尺3D打印技术进行虚拟建造、仿真建造,开创“数字样板引路”模式。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管线、设备安装的复杂工序模拟,将BIM技术与质量控制结合,以进一步提升质量。
比如项目首创的海底沉管隧道顶部横向排烟道+侧壁排烟口的重点排烟新技术,通过BI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扫描获得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建模,重新建立精准的BIM结构现状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排烟道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利用模型筛选最优方案,经过反复论证,确定最终方案。助力项目建立了适用于超大断面及互通式海底隧道的新型防火排烟技术体系。
据了解,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是一种用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信息化、虚拟化的技术或过程。它将建造建筑的所有信息集中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从而提高建筑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先后参与了柳州市中医医院东院、广西金融广场、广西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广西百色干部学院以及南宁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数字建造工作。
(图片由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