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市博物馆“白云深处有人家——瓯骆后裔民族特色服饰展”中,一件件花样精美、寓意独特的背带盖展品从生命的诞生开始,讲述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相守共生的故事。
“哇,你睇下呢个花纹好特别!”展馆中,来自广东的游客黄女士被一件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侗族榕树纹背带盖展品吸引,忙用粤语招呼丈夫和女儿前来观看。这件背带盖约二尺见方,刺绣主色调为粉橘色,四周有几何菱形纹织压边。背带盖正中,不同颜色的波浪圆弧形刺绣层层叠叠形成一个圆形,从中又延伸出四条笔直的绣线直至背带盖四角。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市博物馆馆长程州表示,这幅背带盖刺绣作品的中心图案其实是侗族特有的榕树纹。刺绣作品用彩线平绣出对称的八瓣榕树花,四周缀满圆形榕树叶纹,表达的是侗族人民对榕树的特殊情感以及对榕树纹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祈愿。
背带盖在侗族还被称为“背扇”,是妇女用来背婴儿的专用饰品。为何侗族群众会对榕树产生特殊的感情并将榕树图样绣于背带盖上呢?
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李海辉查阅了相关资料,给出了答案。侗乡多产千年古榕,四季常青,盘根错节。其根茎缠绕着巨石,如同龙戏珠。也因“榕”与“龙”发音相近,侗族群众称榕树为“龙树”。人们希望部族像榕树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子孙后代像榕树那样根深叶茂,于是把太阳和榕树花绣在孩子的背带上,希望给孩子以温暖庇佑,使其永葆健康。
展馆的展品中,以榕树纹装饰的刺绣服饰和以树叶形状为灵感制作的银饰还有不少,侗族群众对榕树的喜爱也在记者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得到了印证。2023年4月,记者曾前往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侗族大歌的文化渊源。当地的侗族文化研究学者杨永和告诉记者,很多侗寨都是寨前有水、寨边有树、寨后有山。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人们就在劳作中模仿溪水潺潺之声、树叶沙沙之声、鸟鸣啾啾之声,创造了与大自然和谐共鸣的侗族大歌,作为寄托自己精神和记事的特殊方式。
可见侗族群众“喜榕”,有着“喜龙”的深层寓意,渗透出人与自然相守共生的精神内涵。而龙不仅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记忆,更传递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信仰。华夏大地各个族群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被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龙文化所联结,成为“龙的传人”。
一针一线,千丝万缕,勾勒出独特的东方神韵。一衣一衫,万紫千红,反映出各民族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全媒体记者 宋美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