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4年08月01日

指尖轻盈舞 翠竹变艺术

——柳州非遗巡礼之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

竹编画。

贾茜萍(左一)指导学员编织工艺品。(采访对象供图)

指尖艺术编织。

竹编茶具。

用竹编工艺装饰包包。

随着时代更迭,竹编工艺品从日常生活用品演变为工艺品、收藏品。它们造型多变、特色鲜明,作为装饰品富有形式感,可以给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

青青傲骨竹,化为绕指柔。在有着“毛竹之乡”美名的融水苗族自治县,自治区级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贾茜萍演绎了一根翠竹的“变形记”。

拾起传统技艺

“农耕时期,苗族的先民就掌握了竹编手工技艺。”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办主任龙黎黎介绍,苗族群众家中使用的雨帽、箩筐、菜篮、花篮、饭盒、镰篓等,都用竹篾制成。

“以竹子为载体,民族文化为依托,苗族竹编画有了鲜明的地域标识。”龙黎黎说,竹编技艺经过后世的不断改良、传承、创新和发展,掌握这项技艺的手艺人,还将民族元素与竹编工艺品融合,成品风格迥异、着色讲究、做工精细,极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许多人选择了放弃这门技艺。

但也有人将它拾起,贾茜萍就是其中之一。

贾茜萍和竹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父辈。在她家中,随处可见父亲生前用竹子编织的日用品和家具。“我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看他做一些立体竹编。”加之贾茜萍喜欢画画,耳濡目染中加深了对竹编的兴趣。

丰富成品样式

1971年出生的贾茜萍,对种竹、选竹、砍竹到制作竹制篮子、簸箕、筛子等竹编产品非常熟悉。从立体竹编到平面竹编的过渡,源于一次学习机会。

2009年,贾茜萍和十几名竹农一起被县里选送到四川学习竹编画技艺。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竹编画。从此,她与平面竹编结缘。

走进位于融水风情苗乡景区的苗族竹编书画传承展示馆,琳琅满目的竹编工艺品映入眼帘,有衣服、背包,还有书画作品,大气磅礴的书法、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娇俏灵动的人物肖像画、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工笔画……若不凑近看,很难想到这些是柔韧的竹丝经纬交错编织而成。

一根青翠的竹子如何薄如蝉翼?贾茜萍现场动手作答:“想要篾片的厚度不足1毫米,需要用刮刀反复将剖出的竹篾打薄、刮平。”选竹、刮青、剖篾、染色、分丝……一幅竹编画要经多道工序,刮篾往往是前期加工最难的一个步骤。

一幅竹编画,竹子是关键。“要选用一年竹龄的竹子。”贾茜萍解释,太嫩的竹子在加工和编织过程中容易断裂,反之太老的竹子竹纤维过于粗糙,最后的作品不够细腻有光泽。为此,贾茜萍还投入经费种植更合适的竹子。

一手钩取一手拉紧,竹篾在贾茜萍手中仿佛一支画笔,勾勒出美观的图案。她边上则摆放着随时要用到的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竹尺等工具。“用到多种颜色竹篾编织时,脑子要比手上的动作快一步,这样才能确保图案不变形。”

破解传承难题

大苗山给贾茜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贾茜萍尝试着将苗族文化元素带入竹编画作品。

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贾茜萍创作的竹编书画作品《坐妹》逼真地还原了这一场景,并在2012年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上荣获金奖。

2010年,她创作的《连年有余》在首届广西刘三姐民间文艺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6年,她的《竹绣苗裳》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百花杯银奖。2018年,贾茜萍被授予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称号。

作为一名传承人,贾茜萍挑起了传播非遗的担子。除了收学徒,贾茜萍还走进我市中小学校授课,让学生们从挑选竹篾、起头、编制、压紧、粘白胶、定型、修边等步骤学起,培养兴趣。

“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手工艺,目前没有机器可以替代。”贾茜萍说,另一方面,竹编书画的收入不太稳定,很多人不愿从事和学习这门技艺。

贾茜萍希望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学徒,传承好这门技艺。2010年,贾茜萍牵头成立了竹编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精细加工竹编画工艺品,提高附加值。

“只有想办法让更多人学会和爱上竹编技艺,才能开拓市场,把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贾茜萍说。

全媒体记者 韦苏玲 黄蕊 报道摄影

--> 2024-08-01 ——柳州非遗巡礼之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28661.html 1 指尖轻盈舞 翠竹变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