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1月16日

那一脉相承的龙城烟火

□谢以科

时长近半个小时的纪录片《文脉春秋·柳州》,将柳州的城市风貌、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特色美食、多彩民俗和硬核工业等有血有肉有魂的生动场景,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真可谓之“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这般荡气回肠的艺术表现,激发起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这里是山水同脉的生态柳州。柳州,又称“壶城”,因柳江而得名。自古以来,柳江以U型线条穿过龙城两岸,以鬼斧神工之力把柳州画成了一把好“壶”。纪录片中开头的“入水”画面,由清澈江水、儿童跳水、专业潜水、桃花水母畅游和水上摩托运动等充满运动感和现代感组成的生动画面,似乎与人们对一座工业城市的印象格格不入,给人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这座工业城市,千百年来山水同脉、和谐共生,世世代代把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当成了一种使命。如今,柳州地表水水质已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被赋予了“冠军水”的美誉。一江穿城过,万山拔地起,柳江两岸的鱼峰山、马鞍山等众多大大小小的春笋般山峰,以不同雄姿屹立在龙城大地,通过镜头一同见证着柳州的沧海桑田。

这里是历史同源的人文柳州。这部纪录片对柳州历史人文的艺术表达别出心裁,没有以史记的手法来阐述柳州的历史痕迹,而是通过一条江(柳江)、一座城(东门城楼)、一面墙(正南门城墙)、一座庙(柳侯祠)、一条街(青云街)、一块碑(荔子碑或称三绝碑)和两个人(徐霞客、柳宗元)等这些支撑着柳州厚重历史根源的文化元素,把住柳州历史人文这根尚在活跃跳动的主动脉,对柳州千秋万代以来的历史人文进行了追忆和再现。

这里是美食同享的风味柳州。近年来,柳州螺蛳粉作为龙城“网红大咖”和特色美食“C味主角”,纪录片中自然少不了它的身影。柳州自古以来河流密布,竹林茂密,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竹笋为柳州螺蛳粉的原材料石螺和酸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片中对柳州螺蛳粉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嗍粉技巧进行了过程再现,加上其中又展示了别具风味的柳州鸭脚煲和广西酸嘢,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画面不禁让屏幕前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一涌而来。

这里是民族同心的多彩柳州。柳州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片中用一个章节安排了充足的画面来呈现鱼峰歌圩的壮族对山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寨、梯田和斗马节,以及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鼓楼、多耶、芦笙、百家宴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全市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传统文化齐放光芒。龙城儿女一家亲,从“最会玩木头”的乡村到“最会玩钢铁”的城市,本身就是一次融合和跨越的过程,从遍布百里侗乡的200多座风雨桥到横跨百里柳江的20多座跨江大桥,全市各民族同胞以“桥”为媒,携手同行交流交往交融,一朵被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结之花正在绚丽绽放。

这里是工业与山水同频共振的硬核柳州。工业,起初给人的直觉是像钢铁一般的生硬和冰冷。片中在叙述“工业柳州”环节时,画面是通过一座钢铁大桥、一条铁路轨道和一段历史记忆去散文式的具象表达,让山水柳州挺起了钢铁脊梁,也让工业柳州充满了温度深度,更让“柳州制造”在迈向“柳州智造”征程中多了一份人文情怀。

脉不断,文更长;人不断,城更旺。柳州,纵然已越千年,柳宗元当年在东门城楼上感叹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已是这片土地的过往云烟。而今,作为“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的城市,柳州不仅延续一脉相承的使命,更有一马当先的担当,用钢铁般的意志,深耕龙城大地,一路向海图强。

--> 2025-01-16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38795.html 1 那一脉相承的龙城烟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