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1月23日

工厂里“种”蘑菇 “鲜”到海外市场

——探访我市食用菌工厂化培育基地

技术员在查看杏鲍菇生长情况。

60平方米的自动化控温菇房,1万棒菌棒被整齐排列在3米多高的菇架上,一朵朵白白胖胖的杏鲍菇探出肉嘟嘟的“脑袋”……

1月15日,记者走进地处柳城县社冲乡的食用菌工厂化培育基地——广西绿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星农业”)的菇房,看到的便是这般情景。

“杏鲍菇、木耳等食用菌菌棒制作、菌种培育、菌菇栽培等,在我们这里早已实现工厂化生产。”绿星农业行政总监伍永炎说,每天约有5吨杏鲍菇出口至东南亚市场,从开始制作菌棒到出厂售卖需要约50天。

这50天,是怎样一段旅程?

在菌棒制作车间,菌棒的原料配比、搅拌、成型、装袋等通过3条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仅需2名工人参与,每日可下线6万多棒菌棒。这些菌棒的诞生,可谓是“废物利用”。

“柳城县是甘蔗种植大县,我们收购周边的甘蔗渣、木屑等,经过基质化处理后,制成栽培食用菌的培养基料。”伍永炎说,公司每年需要甘蔗渣5000吨、木屑3000吨。

一棒棒从自动化生产线上“走下来”的菌棒,将被送进高压灭菌器里进行4至5小时的消毒杀菌。完成灭菌后,菌棒将进入无菌车间,经过冷却,通过自动化接种机接入液体菌种,传送至大型自动控温养菌室培育约25天。待菌丝走满走透,菌包变白后被送入菇房长菇。

在绿星农业的“蘑菇工厂”有53间菇房,每间菇房都安装了自动化控温系统。在这里,杏鲍菇要“住上”约21天,长成8至10厘米长后被送上人们的餐桌。

“95后”技术员陈诗阳关注着食用菌的成长,每天都要进菇房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

“要想杏鲍菇长得白白胖胖,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都要控制好。”陈诗阳说,例如,菇房的温度要控制在15至19摄氏度,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杏鲍菇的生长。

让陈诗阳省心的是,相比传统的利用农家房屋或大棚等场所培育食用菌,现代化菇房不仅可实现空间的充分利用,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设备进行精准控制。

“杏鲍菇成熟后,每棒菌棒可采收约1斤杏鲍菇,相当于一间60平方米的菇房,单次采收周期产量可达到约1万斤。”伍永炎介绍,通过标准化种植的杏鲍菇大小适中、菌肉肥厚脆嫩,深受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2024年,公司出口杏鲍菇超过1500吨。

作为我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绿星农业已建成年产量2000万棒的智能化食用菌(木耳)养菌室,年产值8000万元。该公司还辐射带动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20个合作社及1000余名村民发展创收,吸纳附近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55岁的陈凤花在绿星农业负责菌菇采收、包装工作已有2年。“在这工作,每个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家里还种有10多亩甘蔗,收入不错。”陈凤花说。

新的一年,绿星农业有新的计划。伍永炎说,公司将在持续壮大菌菇种植、出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菌菇深加工、食用菌科普研学等,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报道摄影

--> 2025-01-23 ——探访我市食用菌工厂化培育基地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39134.html 1 工厂里“种”蘑菇 “鲜”到海外市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