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围绕“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工作主线,锚定重点群体,积极作为、提早谋划、精心筹备,以服务活动为主体,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把就业服务链延伸下沉至村屯,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多措并举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融水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就业集市”惠民生
融水以“就业暖心·桂在行动”就业专项行动为统领,开展分区域、分行业、精准化、小规模、定制式的系列招聘活动,利用春节前外出劳动力返乡、乡镇“坡会”等契机,把招聘会开到乡镇村屯、易地搬迁安置点、广场和公园等,招聘企业摆摊亮岗,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乡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求职者“逛街”择业,真正实现就近就地赶“就业集市”。
2024年,融水共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10场,入场招聘企业389家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571个,为1.14万人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83人次。
2025年春节期间,融水举办了2场大型线下招聘活动,吸引2500多名求职者到场应聘,150人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同时,融水通过搭建劳务协作平台,深化粤桂协作劳务合作推动就业。2025年春节后,全县已有608人通过“点对点”免费专车输送劳动力外出务工活动实现就业。
建立就业服务平台
近年来,融水在全县198个行政村和2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通过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专员、用好服务惠民资金、抓好就业服务指导,实现村级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融水采取“县级统一发布—乡镇辐射到村—村级发布到户”的模式,由县级每周定期发布零工市场就业岗位信息至20个乡镇,然后由乡镇发送到村级就业服务专干工作群,再由各村就业社保专干通过微信群将就业岗位送至村、屯,广大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政策及招聘信息,达到“政策多出门,村民少跑腿”的目的。
2024年,融水通过“融水人社”微信公众号、融水好门户App、“县直—乡镇—村级”微信工作群等渠道,发布粤桂岗位信息12期,推送岗位36.7万个。通过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发布零工信息22期,推送岗位1.4万个。通过县融媒体中心“秀美融水 风情苗乡”官方视频号、“醉美融水”官方抖音号开展线上招聘会直播5场。
用好就业帮扶车间
融水依据就业帮扶车间专员联系制,将就业帮扶车间按乡镇进行归口管理,各乡镇就业帮扶车间联系专员定期开展实地走访,建立“融水就业帮扶车间”微信工作群。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第一时间联系专员,就能获得政策解答、补贴申领、用工保障等服务。定期走访融水康田工业园区和粤桂协作园区,多渠道宣传就业帮扶车间政策,鼓励企业认定为融水就业帮扶车间并吸纳脱贫户就业,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蓄水池”作用。
目前,融水在册就业帮扶车间共有68家,吸纳5421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户)1849人。2024年,全县向41家就业帮扶车间发放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补贴178.8万元,向3家就业帮扶车间发放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2.18万元,向2家就业帮扶车间发放新增岗位社会保险补贴1.95万元,向1家就业帮扶车间发放就业券补贴0.2万元。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结合产业所向、市场所需和群众所愿,融水多举措助力优质培训师资力量下沉到城镇、社区,并延伸至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偏远村屯。
融水在红水乡、良寨乡、安太乡的偏远村屯因地制宜开展家禽养殖技能培训,群众可免费获得鸡苗,养殖出成品后,由培训学校上门回收,帮助村屯困难群众学习技能、增收致富。开启“白+黑”培训模式,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融水镇开设养发洗护、病患护理等新工种培训班,帮助群众提技能、长知识、增收致富。
融水积极探索建立“招聘+培训+送工”联动机制,重点推进“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结合柳州螺蛳粉产业园用工需求,把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等“粉系列”培训班开到苗美社区搬迁点,32名搬迁群众直接在“家门口”学技能,优秀学员获推荐就业。
针对融水闽兴服装公司洞头分公司缺少服装行业熟练产业工人问题,融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争取到西北工业大学5万元资金支持,在洞头公司厂区举办牛仔裤工种技能培训班,50名群众在完成免费培训后直接实现就业。
据统计,2024年,融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9期、培训2004人,1654人通过培训已实现就业,促进融水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无业者有业就、有业者技能提升、有业者收入增长的目标。
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
融水以公益性岗位安置渠道为就业困难群体兜底。通过城镇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3人次,发放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239.89万元、社保补贴130.86万元。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1045人次,发放岗位补贴(含商业保险补贴)142.87万元。
“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为群众解决问题,融水就业帮扶工作的温度直达民心。
本报通讯员 秦胜聪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