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上空,农业无人机轻盈飞舞精准施肥;蔗田中,智慧水肥灌溉系统一键“唤醒”千亩绿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标定新航向。
连日来,记者采访获悉,我市因地制宜,将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水陆空”多领域,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水”域新拓,陆基圆池养殖发展势头正猛。3月10日,柳江区成团镇陆基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圆池内,鱼、虾活蹦乱跳,工作人员通过感应器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水温、水质变化。技术总监王代前说:“这里年产淡水虾24万斤、加州鲈鱼等40万斤,产值高达1500万元,还构建起‘鱼菜共生’的生态闭环。”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罗福广介绍,陆基圆池养殖具有占地小、密度大、水质可控等优势,是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陆基圆池1238个、工厂化养殖车间6个,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陆”上耕耘,智慧种植成果丰硕。3月5日,柳城县凤山镇甘蔗基地,农机轰鸣,一体化作业高效推进。农机手伍建东深有感触:“以前靠眼力,一天种2亩。现在有了卫星定位,一天能种10亩,效率大大提升!”鹿寨县的陶昌贵管理着近千亩甘蔗园,智慧化水肥灌溉系统让他轻松不少:“以前一人最多管2亩,现在一键可灌溉千亩蔗田,太方便了!”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05%,科技助力农业生产成效显著。
“空”中助力,农业无人机大显神威。3月7日,鹿寨县平山镇青山村,罗与勤、罗贻杰父子操作大疆T60农业无人机进行稻田植保。“这架无人机载重50公斤,10分钟就能完成约20亩稻田的作业。”罗贻杰说,如今,他们家的1400多亩稻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年收入达15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约400台农业无人机活跃在蔗田、果园等领域,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合研发模式,推出系列先进农机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加工环节,实现智能精准管理。同时,注重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从水上的高效养殖,到陆地的智能种植,再到空中的科技助力,我市在农业“水陆空”领域积极探索,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全媒体记者 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