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幕,歌咏千年。
在柳江蜿蜒的臂弯里,鱼峰山静立如诗。这座传说中刘三姐骑鱼飞天的“神山”,如今仍是柳州山歌的“心脏”——清晨的小龙潭边,年逾六旬的歌者与手持自拍杆的年轻人同台对歌,悠扬的调子与短视频配乐交织。
每年4月的全国山歌邀请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山歌手以歌会友,观众席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穿着时髦的00后。这场面,恰是柳州山歌在新时代“活态传承”的缩影。
千年歌圩扎深根
三姐歌声润心田
刘三姐不仅是传说中的歌仙,更是柳州的文化符号。
自唐代起,柳州山歌便以“歌圩”形式扎根民间。明代《后骖鸾录》记载:“圩市旁男女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足见其盛况。而今,“柳州鱼峰歌圩”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传统山歌歌圩,每年吸引超百万参与者,成为柳州“以歌代言”的文化地标。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鱼峰山下的歌仙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试运营开放,500平方米展厅通过《刘三姐》彩调剧原稿、傅锦华1960年演出视频等珍贵展品,系统展示刘三姐从传说到艺术形象的演变历程。展览7天吸引参观者超1.1万人次,游客黄女士在展柜前驻足感叹:“电影里的经典片段重现,仿佛穿越回青春岁月。”
我市通过非遗传承人培养、山歌进校园等措施,让刘三姐文化渗入城市肌理。“二十年间我培养了200余名弟子,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留学生。”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陆连芳说。此外,柳州工学院组织的“刘三姐文化主题调研”,让年轻学子在鱼峰山下亲历“广西三月三”歌圩的沸腾。这些举措,使山歌从“博物馆展品”变为“流动的日常”。
手机架起新歌台
云端对歌连四海
近日,柳州原创音乐互动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自首演以来持续引发观演热潮。这部融合“穿越”元素的沉浸式驻场剧,以实景空间与真人演绎打造多维体验:柳州方言的诙谐对白与传统山歌跨界混搭,刘三姐文化符号与现代舞美碰撞出火花。编剧黄彦卓坦言创作灵感源于“柳州山水滋养的人间烟火”。看了两场的观众龙诗语赞叹:“观剧体验让人陶醉其中,为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与时尚的表达。”
这种创新在线上线下形成共振。春节期间,鱼峰歌圩架设专业直播设备,将传统歌圩延伸至云端。
“以前对歌要翻三座山,现在对着手机就能赛歌!”百色山歌手杨晓燕的经历,印证了山歌的数字化蜕变。她在鱼峰山的首场直播吸引超10万观众,评论区里“刘三姐yyds”与壮语弹幕霸屏。像她这样的“山歌网红”,正通过短视频平台将《砍柴调》唱成“爆款”。
去年,鱼峰公园新增5处山歌舞台,配备专业直播设备,日均举办20场线上线下联动演出,实现“地面歌台赛三江,云端对歌连四海”的立体传播格局。
更先锋的尝试来自柳州的80后艺人陈慧——在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中,她将经典《采茶歌》与电子说唱结合,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山歌可以这么潮”。
老调穿云传新声
山歌越唱越新鲜
传统山歌正突破情歌框架,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纳入七言韵脚。在三江侗乡,茶农把采茶工的生活编成“致富调”,轻快的“三月采茶哟工钱涨,指尖飞舞哟钱包鼓”回荡在梯田间。
“钱财是把双面刀,生财有道乐逍遥;创卫幸福你我他,何必利己害大家。”鱼峰区天马街道的社区干部用山歌唱解法理人情。大龙潭社区工作人员曾喆介绍,社区每个季度定期开展的山歌唱谈活动,让社区工作人员和山歌爱好者聚在一起唱山歌、谈愿望、聊民情,被居民赞为“唱着歌的居委会”。这种“以歌化人”的智慧,让山歌从情感载体升级为社会治理的柔性工具。
年轻一代也在重新定义山歌的审美。
在位于鱼峰区工业园区洛维片区的柳州螺蛳粉文化展览馆内,穿着汉服的95后讲解员用山歌介绍柳州螺蛳粉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在窑埠古镇的文创市集上,印着刘三姐Q版形象的蓝牙音箱播放着现代山歌的旋律,受到外地游客的喜爱。
“我制作了配上山歌的‘嗦粉vlog’,发在社交平台半小时就收获200多个赞,评论区都在问柳州旅游攻略。”3月1日,游客“黎黎子”告诉记者,穿着汉服打卡有时不是在简单消费文化,而是记录这种混搭美学。“国潮+山歌”让传统文化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山歌始终是连接情感、颂扬美好生活的桥梁。文化自信自强,是勇于让传统与未来交织对话。”谈及山歌的变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李义成说,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与时代共鸣的和声,这正是柳州山歌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
歌未央,城常新。正如那首新编山歌所唱:“江水滔滔流不断,山歌代代有新篇。三姐精神传四海,柳州处处是歌仙。”
全媒体记者 陈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