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3月14日

乡愁萦绕他心间

□黎耘

惊闻鹿寨乡亲周民震先生仙逝,禁不住哀思潮涌。

“认识”周先生,我还是花季少年。看了电影《苗家儿女》,校园里飞出深情的电影插曲:“满山的葡萄红艳艳……”老师说:“写这部电影的作家,是鹿寨老乡。”那时,人们把编剧的,写小说、诗歌的,乃至作曲的,统称“作家”。从此,作家周民震的名字便印在我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中,一颗文学种子在12岁少年的心田里悄悄发芽。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作家,成了我心目中的标杆,激励我在文学道路上努力跋涉,并小有收获——上高中时,开始在《广西文艺》《青春》和不少地市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后来还因此调到县文化部门工作;再后来,担任了县文联主席兼县文化馆馆长。

1991年,我主编鹿寨籍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风景这边独好》,想请周先生作序,却心有顾虑:他公务繁忙,还不断创作出《甜蜜的事业》《心泉》《春晖》《远方》等一部部电影剧本,支持并指导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百色起义》《周恩来》等史诗级大片。我怕打扰了他,但犹豫再三,还是打了电话。想不到他欣然答应,说家乡第一次出版小说集,大好事啊!我们将书稿寄给他审阅,不到十天,他寄来了题写书名的手迹和《序》。《序》中写道:“翻阅《风景这边独好》一篇篇飘逸着山野清新气息的文字,因岁月的流逝而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又带着鲜愣活泼的律动,映入我的眼帘,惊起久久不能平静的喜悦。”他精妙地点评了其中部分作品,继续写道:“在我的家乡鹿寨,有一批文学新人在成长。他们向社会、向人们、向世界展示了鹿寨的山、鹿寨的水、鹿寨的人、鹿寨的情……这是一首歌,一首对鹿寨人民追随时代列车飞奔前进、不断创造新业绩的颂歌;这是一幅画,一幅融汇了山乡巨变、妖娆百媚气象万千的美好画卷……我诚挚地祝愿家乡的朋友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更为深化的主题,编织出更为壮观的景致来。”文中充溢着满满的鼓励,萦绕着浓浓的乡情。

我真正见到周先生,是1991年12月赴南宁出席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地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也许他从授奖名单中看到我的名字,便约我见上一面。此次见面,我和周先生交谈了十多分钟。他说,他收到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风景这边独好》。我向他简单地汇报了县里的群众文化工作和文艺创作队伍的情况。他说:“文化馆和文联的工作都与文艺创作相关联,要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业余文艺创作骨干队伍,出精品、出人才,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他还询问了我的创作情况,我说近几年主攻散文诗创作。“是应该选好主攻方向。”他谦虚地说,“写诗我是门外汉。”其实,电影《苗家儿女》《甜蜜的事业》插曲的歌词,以及他创作的桂剧、彩调剧中的唱词,都写得顶呱呱的啊!

周先生曾多次回到鹿寨调研群众文化工作,每次都询问县里的文艺创作情况,并给予指导。如果说,如今鹿寨县的文艺事业能取得一些喜人的成果,荣获自治区级山歌之乡、书法之乡、艺术之乡(彩调)等荣誉称号,与他对家乡诚挚的关爱是分不开的。

2006年,县政协《鹿寨文史》资料复刊,每年出版一辑。我受聘为特约编辑。我们向周先生约稿。他很快就寄来了有关他父亲的史料:《临危受命——周公谋抗日琐记》。近七八年来,已是耄耋之年的周先生仍笔耕不辍,他和周民霖先生(其弟)几乎每年都给《鹿寨文史》赠稿。我在《鹿寨文史》2023年·总第二十四辑为他编发最后的一篇文章是《在马克思墓前的沉思》。

浓浓的乡愁萦绕在他的心间。家乡的父老乡亲为有这样的老乡而自豪!

只是,往后,再也看不到周先生的新作了……

--> 2025-03-14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1883.html 1 乡愁萦绕他心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