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金桔树是一抹亮眼的绿色风景,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如今,融安金桔不仅畅销国内,还实现向海图强。2024年,“融安金桔”品牌价值达59.21亿元,成为广西当年提升幅度最大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融安金桔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畅销海外,成为本地水果出口外销的一张亮丽名片。
金桔跨越近三百年引种
小小的金桔,究竟从何而来?
据史料记载,1758年,融安县大将镇财庙村(现才妙村)举人黄德坚长途跋涉返乡,途经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现遂川县)时染风寒病倒,老乡用金桔熬药辅养将其治愈。黄德坚视金桔为珍宝,带回融安种植。
融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健谋介绍,现今在大将镇才妙村仍存19棵200多年前栽种的金桔古树,它们见证着融安金桔的悠久历史。从1758年到1982年,融安金桔处于实生油皮金桔时期,树高5米到8米,枝干多刺,入口有呛鼻味,种植技术落后,品种培育更新缓慢。1953年,融安县供销社和国营贸易公司开始收购金桔,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1959年,融安县第一次组织金桔出口,当年出口达3.75万公斤。
三次进阶带来品质飞跃
“今年春节,2斤精装的脆蜜金桔特果售价268元,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反响很好!”融安县拥有1000亩金桔果园的种植大户陈兆东说道。
有人好奇地问道:“脆蜜金桔为何‘卖得好’?”
韦健谋讲述了融安金桔的三次进阶,品质及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1982年,融安金桔迎来了第一次重要变革——嫁接油皮金桔时期。这一时期大力推广矮化嫁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实现了金桔的大面积种植。
1986年,实生金桔的一个营养系变异单株带来了新的惊喜,滑皮金桔诞生了。其果皮薄而坚韧,口感甘甜无呛鼻味,油胞下沉而光滑。滑皮金桔不断发展,2012年成为融安金桔的重要品种。
2007年,融安县大将镇一农户发现自家果园里有棵金桔树结果少且易招鸟食,正准备将其砍掉时,时任融安县水果技术指导站站长的秦强发现这棵树叶子大而厚,果实甜度高,是培育良种的好苗子,便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经过我市有关专家7年的采集、选育种苗,2014年,“脆蜜金桔”正式命名。这一品种个大皮薄无籽,入口清香蜜甜,是世界上唯一可规模化生产的多倍体柑桔品种。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因地制宜,推广种植脆蜜金桔。柳城县种植有700亩金桔树的陆小强感慨道:“脆蜜金桔天生‘娇贵’,比较难管理,既怕日晒雨淋,还容易掉果,但价格高,特级果更是万里挑一。”
科技赋能让金桔种植变得轻松起来。融安县金桔果园的果农杨进益笑着说:“以前种果靠天吃饭、凭经验,现在有了‘金桔大数据信息化大屏’,还有虫情测报仪、土壤检测仪,种果更轻松,收成更有保障。”
全产业链发展绿色经济
如今,融安金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脆蜜金桔和滑皮金桔生产基地。2024年,该县金桔种植面积达22.6万亩,总产量达26.2万吨,产值3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100亿元,带动全县10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
据统计,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融安金桔寄递业务量达620.01万件,同比增长27.86%,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广西融安蚂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韦小东介绍,今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融安金桔的总金额约1.8亿元,最忙的时候一天能销售40万斤。除了国内订单,海外订单相比上个采摘季翻了4倍,主要发往迪拜等地区。
融安金桔产业还奏响了一产“接二连三”深度融合的乐章。一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二产加工企业开发出果汁、果脯、蜜饯等20多个系列产品,三产通过电商和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金桔品牌愈发响亮。
柳州的油茶、竹木等产业也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0.41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972亿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月6日,柳南区太阳村镇山头村的油茶、中草药基地一片繁忙景象。该基地采用“油茶+中草药”的林下种植模式,增加群众收入。村民小组长刘海辉说:“我们村有约20人在这管理1600亩油茶基地,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在融安县西山林场,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杉木林,杉木经精深加工成板材,产品出口欧洲、中东、东盟等地区。
市林业和园林局林业产业和改革发展科副科长农守华表示,我市林业部门将继续按照融合发展思路,向着林业产业1000亿元目标冲刺,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持续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融安金桔从近三百年前的引种,到如今成为畅销国内外的“致富果”,其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坚持。同时,柳州的油茶、竹木等产业也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些产业不仅鼓起了百姓的钱包,更守护了柳州的绿水青山。它们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让我们看到了绿色经济的无限潜力。
在柳州,你知道“最C位”的树位于何处吗?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全媒体记者 张捷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