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3月15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古树保护迈入法治化、精细化新阶段。作为拥有1.2万余株古树名木的城市,我市近年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社会参与、推进科技赋能等举措,探索出一系列保护“良方”,为全国古树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
良方一:加强水肥管理,改良生长环境
3月12日正值植树节,市一中高一学生韦苗雨与志愿者在柳侯公园为古树通过透气孔施肥。“第一次知道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圆孔’是透气孔,除了透气,居然还能施肥。亲手为古树施肥,感觉新奇,也很有意义。”韦苗雨说。
针对古树根部周边的铺装地不利于透气、透水的问题,2014年起,柳侯公园先后为古树钻了80个深2米的透气施肥孔,采用双层套筒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铺装地面下古树根部透气、施肥、透水的难题。此外,每两至三年,该公园对古树进行挖沟施放有机肥,为古树提供充足的养分。
良方二:优化树洞修补技术
“首先,刮除洞内腐烂组织至木质部,清洁、消毒、干燥后,涂刷聚氨酯漆。地面以上部分涂细胞分裂素,地面以下部分涂生根剂。防腐剂干燥后,根部填黄土,且根部黄土须比外侧高10厘米。”当天,在柳侯公园的百年桂花林旁,市古树名木保护巡查小组人员吴聚雁为市民演示树洞修补防腐技术。
据了解,传统填充式修补技术依赖水泥、树脂等人工基质封闭树洞,易导致内部积水、真菌滋生,加速木质腐朽。近年来,我市园林专家基于树木自愈机制与生态修复理念,逐步实践开放式修补和遮盖式修补。新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愈合过程,减少人工干预对树体代谢的干扰,有效延长古树生命周期。
良方三:推出“古树名木认养”机制
2021年,市民袁女士与两岁的女儿签约认养了鱼峰区大桥社区游山村游山上的千年古榕树。此后,母女两人定期参与古树巡查和科普活动,传承古树保护理念。2022年,市民王昊然与女友通过柳州市古树名木认养活动,认养独凳山濒危古樟树,并定期记录其生长状态。王昊然表示:“希望这棵古树能见证我们的责任担当。”
我市于2021年创新推出“古树名木认养”机制,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开放认养名录,鼓励市民、企业参与古树养护。认养者需承担定期巡查、记录生长数据等责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担”的可持续模式。自启动认养计划以来,我市已有58个家庭、5家企业参与。
良方四:开展宣传、科普活动提升保护意识
我市定期邀请中小学生在各大公园内开展古树养护施肥、保护古树等科普讲解活动。同时,与高校、社区志愿者等一同开展“保护古树从我做起”等志愿服务活动。
良方五:设立公园市民园长
“如果发现游客对古树有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会及时制止。”近日,柳侯公园市民园长韦露手持记录本,仔细检查古树生长状态。他每月花费至少10小时参与古树养护,带动公园职工和游客共同关注古树健康。
据了解,2023年,我市在全区首创设立公园市民园长,由热心市民担任古树“专属管家”,定期巡查、记录问题并协调专业部门处理。
全媒体记者 陈粤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