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柳州这座场景应用丰富的城市,“加”出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许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也催生了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各行各业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人才?人才培养又如何跟上需求呢?
“人工智能+”
带来“新同事”
近日,长相甜美的市融媒体中心AI主播莹莹与网友见面,播报当天的新闻,获得不少点赞。
AI主播莹莹是记者的“新同事”。近年来,市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在新闻生产的全链路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AI二十四节气系列、《畅游柳州》MV、AI数字人主播系列等兼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融媒“爆款”。
这是市融媒体中心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以全流程AI赋能新闻生产,实现融媒产品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白雪介绍,目前,中心已实现与DeepSeek-R1、百度文心、方正魔方等多款大模型的调用,并与市教育局联合搭建了“柳州教育融媒互动平台”,打造了“柳同学”虚拟主持人和智慧课堂虚拟演播室,运用人工智能修复技术重现柳州20世纪工业影像等,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还将探索AI在媒体传播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培育专业技术团队,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在柳州高级中学高一的语文课堂上,人工智能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学生的好伙伴。人工智能不仅能带领学生进行文学的语境回归和赏析,还能根据作业和试卷情况,给老师提供教学建议。这是该校加速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缩影。
柳州高级中学副校长、柳南校区执行校长卢涛认为,通过在教学、特色活动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世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主体。他们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在丰富而广泛的探索中,学生更清楚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更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当人工智能“进入”职场时,也让不少职场人担心自己的岗位或者价值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对此,柳钢集团数智化发展中心总经理陆兆刚认为,AI无法取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AI应用并不是为了取代人工。
陆兆刚说,当前,柳钢集团正在通过引导、培训等方式,提升职工的数字能力,让他们能够将AI视为工具,结合自身岗位进行创新应用,从而实现“人机协同”,助力“数智柳钢”建设。这意味着职工的能力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以炼钢为例,职工除了掌握炼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将AI应用到炼钢场景中的能力,从而推动职工接触更多新技术、新知识。
通过数据治理和智能化应用,AI炼钢、智能加热、智慧物流、智能库房、无人天车、智能防御溯源系统及低代码平台应用等人工智能场景在柳钢集团呈现,这都是人才创新应用新技术的成果。
在广西汽车集团,为了推动职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数字能力,近日启动了第一届人工智能及低代码优秀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举办了多期AI应用培训与分享交流会,并计划成立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小组,承担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与落实相关工作。
东风柳汽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显现。2021年,该公司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涉及技术规划、工艺升级和产品布局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参与汽车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的全流程。该公司也是首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之一。
东风柳汽商用车产品工艺科科长蓝升敏说,在产品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无人驾驶商用车幻影三代、智能化新能源乘用车星海S7等车型。公司正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组建了人才专家团,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储备和产业化。
多方发力培养人才
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王欢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融合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对人才能够统筹不同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学校、企业、行业等联手,通过专业学习以及实习、实训等实际应用场景,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应用人才。
要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广西科技大学启迪数字学院副院长王萌认为终身主动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新技术日新月异,面对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终身学习。”王萌说,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并参与到相关项目中,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多方联动对教育和培训体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据悉,广西科技大学现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人工智能专业,2024年已向教育部申报人工智能等4个新专业预备案,并开设“人工智能+”“元宇宙与虚拟现实”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微专业。该校正通过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赋能教育教学、管理和产学研各环节,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我市也正在积极挖掘和引进人工智能人才。市科技局副局长钟丽娜说,市科技局印发了“十四五”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第四版),结合柳州市产业集聚优势,与时俱进在人工智能技术、新质生产力、数字应用等领域开展专项研究,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围绕“AI+研发”“AI+辅助制造”等重点领域,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创新技术供给示范企业、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同时,公开征集柳州市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专家入库,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荣瑶
(本系列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