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
今天春和景明,是柳州“龙城笔阵”的好日子。我们在文气绵长的驾鹤书院欢聚,迎候三月三上巳节从会稽山兰亭载誉而来的“兰亭七子”和当代书法大家,从他们的笔墨风神,得以重温上巳风景,欣赏书法风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有福之人。这也令我想起数年前,我与几位文友奔赴会稽山兰亭,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不能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有感于斯文。
当然,兴怀于此的“兰亭七子”更是墨迹留香。我们知道,从2007年效仿1600年前的先贤,开启同为42人的书展这一顶流雅事,兰亭雅集就因时相传,延绵不绝,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盛典,传到今年2025乙巳年三月三,广西书家诞生了首位“兰亭七子”,傅绍尉成为广西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为“龙城笔阵”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此盛事,柳州市举办“仰观兰亭——‘兰亭奖’‘兰亭七子’书法作品邀请展”暨“‘龙城笔阵’仰观兰亭书法艺术座谈交流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也参与策划此研讨雅集,既是祝贺与致敬,也是一种文艺评论的“曲水流觞”。刚刚,我们徜徉在“仰观兰亭书法作品展”的“九曲流觞”中,“仰观”了当代书家30余幅笔墨精粹,现在又诚邀杨科云等书家文友们举盏俯仰与点评书法艺术,既致敬傅绍尉艺术成就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也致敬柳州排布有致的“龙城笔阵”,致敬柳州“工业与人文共舞”的独特品格,致敬1600年前那不被遗忘的风雅和文化传统,以有效的文艺评论扩大广西书法艺术的影响力,这也是广西文艺评论的时代担当。
我喜爱柳州,缘于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缘于柳宗元不朽的灵魂召唤;缘于柳江之畔碑林的风神,以及这条清澈河流两岸儿女的歌唱,乃至自上而下一直伴随着柳江永续向前的文艺事业。尤其自2021年柳州市提出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以来,柳州文艺界运用“笔阵”理念,在各文艺门类谋篇布局,如造型艺术实现新突破,2件书法艺术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作品展,如今傅绍尉又入列“兰亭七子”;4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2件年画作品入选进京作品展,还有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杨洋个展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优秀展览。舞台艺术也频频绽放新花,“蓝羽魔术”获国际魔术师协会“梅林奖”,第五届“红绣球”广西舞蹈创作作品在柳州展演。此外报告文学《新声》好评不断,3件文艺作品获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龙城笔阵”以“出精品、出人才”推动着柳州文艺的繁荣发展。4年来,柳州文艺家在参加全国、全区各类文艺专业赛事、展览、展演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115件、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5件、年度广西艺术作品展(优秀奖)11件。如此成绩有目共睹,“龙城笔阵”作为柳州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弘扬“大家”风范,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
而1600年前上巳节王羲之写下的《兰亭序》,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又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既有纵情山水,又有直面生死的永恒思考,其神韵和魅力至今仍令人为之倾倒。今天我们仰观兰亭,举办书法作品展,以“俯仰”为精神内核,跨越时空,体悟当下。十多位参展书家中,既有深耕八桂书风的探索者,亦有来自全国的书法名家。我们就是要从中汲取创作经验和精神内核,并在艺术探索的路上有所思、有所悟,为“龙城笔阵”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进一步推动广西书法艺术高质量发展。
可见,真正的艺术生命不止于物质载体,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犹如傅绍尉获奖作品取法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行书和怀素大草的融合性破体创作,就颇具墨痕风骨,其饱墨压笔,而跳出了“二王”的轻盈灵动,可谓把多年所学融会贯通终得此收获,深刻诠释了艺术超越载体的本质追求,这便是一种以传统为根基、以当代精神为怀、勇探新境的创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知道习书从艺,一看才情,二看勤奋,傅绍尉不仅二者兼备,而且自幼习书和长期探寻艺术,在根植传统的同时,不断求索创新,可见,傅绍尉等参展的书法名家,都是有自己的道法和气象的。如此不断跋涉的艺术道路,值得文艺工作者学习,因为艺术精神相通,超越门类,超越地域,并沟通世界。
还值得一提的是,柳州真的是个好地方,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从“龙城笔阵”囊括文化方方面面,尤其今天包含国内书法大家的作品邀请展,我们就感知到柳州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多元共生、开放飞扬的艺术现场。我不知道有多少过客,被柳州吸引而在柳州各行各业建设家园,成为主人。单看福建莆田人傅绍尉,空间迁移、身份转移、家园融入以及文化创造的20多年人生,我们就对文化柳州充满敬意与期待,深信他们会不断以自己的文化实力擦亮名字,在地域性与世界性中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成就,不断参与中华美学的现代建构,那么,“龙城笔阵”就能录下柳州文化的时代足音,因为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人类的文明史诗从来就生生不息。
仰观兰亭,柳江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