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以科
彩调剧《新刘三姐》自2019年9月26日在南宁首演后,相继在国内的上海、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巡演,并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项荣誉。2025年3月17至18日,《新刘三姐》在柳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登台上演,并在当地引起反响。“刘三姐”文化“守正”与“创新”、“历史”与“当代”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作为一名柳州观众,从小就耳濡目染“刘三姐”,感悟难免涌上心头。
一、历史根脉与地域认同
1.从一人传歌到千年传唱
据记载,自唐宋以来,鱼峰山下的歌圩便因“刘三姐”的传说而兴盛,至今生生不息,成为柳州各族群众自发聚集对歌的重要场所。明清文献也记载了鱼峰山周边“搭歌成群”的景象,这些具体的史料记载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刘三姐”文化重要载体的地位。
2.从空间描摹到意象升华
鱼峰山与小龙潭的传说,将“刘三姐”的形象与柳州紧密联结——“柳江河水浪滔滔,三姐坐藤水上漂”的经典唱词,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诗意描摹,更是柳州人民对歌仙文化的情感投射。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中,“对歌”“抗税”“定情”等场景舞台艺术表达,通过山歌的即兴智慧与反抗精神,充分展现了柳州各族人民的集体性格:坚韧不屈,浪漫豁达。
3.从个体经验到集体价值
从广义上讲,“刘三姐”是广西的文化标签。而柳州通过持续的艺术创作(如彩调剧《刘三姐》全剧)和平台搭建(如鱼峰歌圩),将这一民间传说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叙事,使其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种地域化、本土化的艺术实践,强化了柳州的文化身份认同,更通过山歌传唱将“刘三姐”的民间智慧与八桂山水融为一体,形成“歌以咏志,景以寄情”的美学。
二、经典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嬗变
1.从歌唱劳动到乡村振兴
《新刘三姐》中,“姐美”面临“进城”与“留乡”的抉择,最终以山歌为纽带,唤醒青年“阿朗”共同投身家乡建设,呼应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剧中“哥到远方把诗找,妹在诗中找远方”的唱词赋予“远方”以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内涵——乡村是承载诗意与希望的实践场域。这种主题转换,使“刘三姐”文化从历史传说升华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艺术创作对现实问题的回应。
2.传统彩调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新刘三姐》保留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经典旋律,同时融入流行音乐、交响乐等现代元素,甚至加入电商直播等时尚符号,就连山歌歌词都改编成“什么方方又扁扁?(智能手机)什么时时不得闲?(时时在手)什么店铺无柜台?(网络开店)什么网开罩天边?(5G 网络)”充满时代话题的风格,形成“传统山歌+科技舞台”的视听语言。例如,剧中“千江水,万里云”的主题曲,通过交响化的编曲,既保留了壮乡山歌的悠扬,又呈现出恢弘的时代气象。这种守正创新的舞台艺术手法,既满足了老观众的怀旧情结,又引起了年轻群体的共鸣。
3.从神话英雄到平民英雄
《新刘三姐》中“姐美”的人物形象则更具现实感。她不仅是山歌传唱者,更是乡村电商的实践者,通过直播带货将农产品销往全国,成为当下乡村振兴浪潮中的领头雁。这一转变,赋予其“实干家”的新身份,呼应了新时代巾帼英雄“奋斗者”的精神内核。
三、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
1.从民族寓言到时代隐喻
如今,“刘三姐”文化已然成为了柳州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传情纽带。有学者表示,《新刘三姐》具有“民族寓言”品质,其通过山歌文化折射出“大爱大美”的审美追求。
2.从传统艺术到跨界融合
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强调,彩调剧《刘三姐》的海外传播成功,得益于“传统精髓+现代技术”的策略。《新刘三姐》舞台设计以“情景交融”为特色,将壮族服饰、织锦机、旧船只等传统符号与五菱新能源汽车、电商直播带货、双轮平衡车、电子吉他等现代场景并置,通过现代科技赋能舞台艺术,构建出“坚守与革新相融合”的舞台视觉和时代心声隐喻。
3.从乡愁记忆到价值共鸣
《新刘三姐》通过“姐美”与“阿朗”的情感叙事,表现了当代青年的情感归属,也通过“蛟龙神器海底潜,嫦娥探月上九天,龙王赠我可燃冰,吴刚捧土赐人间……”等充满文化自信的山歌,唱出了新时代最强音。同时,剧中“远远近近都有诗,莫负追梦好时光”的唱词,既是对传统山歌“以歌言志”的继承,也是对“Z世代”追求精神价值的呼应。这种创作思路,为地方戏剧突破“老龄化观众”困境提供了启示——个体命运与时代命题交织,才能实现艺术表达与观众情感的共振。
四、“刘三姐”文化的柳州书写与未来展望
未来,柳州市“刘三姐”文化的传承需进一步挖掘其“活态性”和“利他性”,不仅要有舞台艺术创新,更要有传播方式创新、文创产品创新,以及思想引领创新,推动实现从“文化保护”到“文化共创”的跨越。只有这样,“刘三姐”这一独具地标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符号才能在新时代持续焕发“不老”的艺术魅力和“不竭”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