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节。西山梦园墓园的公益花坛葬区域放上了几束素净的鲜花,陆续有市民来到这里祭祀亲友。当日,逝者家属郭先生将一束菊花轻轻放在父母名字处,寄托对亲人的缅怀。“父母在2024年先后离世,二老生前勤俭节约,公益花坛葬绿色环保,所以我们选择让他们在花丛中安息。”
归于大地,生生不息。清明扫墓追思是亘古不变的习俗。近年来,我市不少亲属将逝者骨灰安葬于花朵旁、绿树下、大海中,让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立碑,不留名,用更文明、更环保的方式与亲人静静告别。
“提倡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家庭追思、诵读祭文等绿色环保、简约安全的祭扫方式祭奠先人,表达思念之情……”3月28日,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柳州市民政局发出《清明节“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祭扫寄哀思”倡议书》,弘扬绿色、生态、文明、安全的清明祭扫新风尚。
如今,在柳州,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的告别,用绿色的祭扫方式,用鲜花与云端的思念,让哀思化作春泥,让生命融入大地,我市连续十年开展的公益花坛葬活动正是清明祭扫新风尚的缩影之一。
3月18日,我市2025年清明节公益花坛葬活动现场,在亲人的陪伴下,345名逝者以融于自然的方式,与鲜花长眠。自2015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十年开展公益花坛葬活动,截至目前,共有2000余位逝者长眠于鲜花丛中。
青山不语春色新,遥寄哀思至清明。
在西山梦园墓园,春风吹动翠柏哗哗作响,除了在百花争艳处安葬,不少逝者家属选择让逝者归于芳草绿丛中、苍松翠柏间、万顷碧波里……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和生态安葬宣传,花坛葬、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节地生态葬不再是一种陌生的选择,而是文明的自觉。
市公墓管理处副主任刘赞超表示,未来我市还将建成多个惠民普惠的节地生态墓位,既减轻群众负担又满足逝者安葬需求。
当生命消逝,身后事该如何进行?3月28日,数十位市民来到市殡葬管理处参与公众开放日活动,“探访”人生终点站。市民通过现场参观殡葬各类业务的服务内容和惠民政策,了解殡葬行业,接受生命教育,感受绿色生态殡葬理念。
一屏烛影寄哀思,万朵心花祭故人。除了殡葬方式越来越生态文明,祭扫方式也愈发绿色环保。多年来,我市积极推广祭扫新方式,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以一束鲜花代替纸灰飞扬,用云端寄语替代鞭炮轰鸣。
“纸钱换鲜花”“追思墙”“时空信箱”“丝带寄哀思”……清明期间,西山梦园墓园、月山公墓、福山人文纪念园、市殡仪馆等我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推出环保、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活动。
数字科技的发展,正在重写清明的意义。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还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出“互联网+祭祀服务”。市民可以通过线上献花、点蜡烛、撰写寄语、AI还原逝者等数字化方式,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一朵朵数字鲜花、一缕缕虚拟轻烟,把逝者的“身后事”办成“文明事”。
“接下来将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不断提升殡葬服务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群众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民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移风易俗,以文明新风诠释追思情怀。
全媒体记者 周仟仟
覃林薇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