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开幕。连续多年入围全球零部件供应链百强的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菱工业”)携一系列领先技术与多元化产品亮相这一行业盛会,含“新”量十足。
解决方案成熟多元
引领行业技术潮流
在2025上海车展现场,五菱工业在动力系统、底盘、车身等核心领域展现的成熟且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受到了不少关注。
据悉,在动力系统领域,五菱工业终端客户数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历经多年持续迭代的479发动机,自2013年问世以来,终端客户数量超过100万,充分彰显了该产品的可靠性与市场认可度。在新能源领域,五菱工业的新能源车桥产销量累计突破150万台,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微型整体式车桥产销量破百万的企业,这一成绩在行业内可谓独树一帜。
亮眼成绩的背后,来自动力系统制造领域近百年的深厚积淀。五菱工业全资子公司五菱柳机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的摇篮”。当前,五菱柳机深耕发动机、新能源、铸造件三大产业,形成了油电混动、插电混动、增程混动、纯电动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动力集成产品布局,成为广西首家具备发动机—电机—电机控制器系统混合动力集成能力的供应商,并充分利用发动机技术优势,整合电机和电控,产品获得造车新势力的青睐。
历经5年精心研发,代表未来整体式电动桥发展趋势的第二代整体式电动桥——被誉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同轴式电驱桥在本次车展中精彩亮相。
该产品较分体式电驱桥减重10%以上、体积缩小30%、噪音降低5分贝左右,有效提升乘坐舒适性。五菱工业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同轴式电驱桥商业化落地的生产企业,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新潮流。
据介绍,在底盘模块方面,五菱工业已构建起乘用车电驱动系统和微、轻、中型车电动桥四大产品平台,具备偏轴、同轴、完全同轴多种减速器结构类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其整体式商用车电动桥产品轴荷覆盖0.6吨至3.5吨,断开式乘用车电驱动系统产品功率覆盖30千瓦至130千瓦,与国内主流商用车企业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抢占技术制高点
实现从概念到量产
占据五菱工业展位C位的是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产品,成为最吸睛的展品之一。
五菱工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在车身冲焊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实现了落地转化并带来实际效益。建成的国内首条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成型生产线,是广西首家通过竞争方式获得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科研揭榜课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项目,解决了汽车安全法规要求(偏侧碰撞等)和车辆轻量化等行业“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了解,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成型生产线生产的超高强度钢管类汽车零部件,具有高强度、轻量化、随形工艺好等优势,在大幅提升强度的同时,比传统高强度钢板冲压工艺减重近30%,抗拉强度达到1300—2000兆帕,可用于汽车A、B、C柱管以及顶盖横梁、门防撞梁、电池壳框架等多种超高强度钢产品应用场景。
目前,该公司的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产品已配套国内一线自主汽车品牌的高端SUV、MPV、轿跑等车型,实现中国自主品牌高端车型关键零部件的自主批量配套。
全力拥抱智能化
坚定向海图强
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来的时代,拥抱智能化已成为车企的不二选择。早在10年前,五菱工业就开始布局提升智能化、数字化能力。在原有精益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该公司逐步从引入单个机器人,发展到构建智能工作站、智能生产线,直至建成涵盖采购、销售、仓储、生产、研发、财务等企业管理各环节的智能工厂。其中,底盘智能工厂成功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项目,并建成6个广西智能示范工厂和3个广西数字化车间。
2024年,五菱工业整合公司整车、零部件业务成立上海前瞻中心,融合上海前沿技术、思维与视野,聚焦电控等核心部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应用研究,搭建起行业领先的仿真分析、测试验证与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公司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焦关键技术,五菱工业攻克了动力系统中的“定转子”等核心技术难题,并积极推动产品向集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在电子开关、车灯、控制模块等产品领域,五菱工业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提升产品成熟度。同时,底盘模块成功研制出自动驾驶必备的“黑科技”——线控底盘,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五菱工业锚定向海图强,推动产品扬帆出海。2024年,五菱工业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乘用车后驱动桥总成产品成功销往越南,实现了零部件与海外整车企业的跨境合作;印尼、印度生产基地稳步发展,并成功拓展了韩国现代等国际客户,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25上海车展的舞台上,五菱工业充分展示了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多元成果。未来,五菱工业将积极响应广西汽车集团“菱势工程”,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产品品质,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倾力打造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即打造国家级中小排量节能混合动力系统、轻微型驱动桥、汽车车架的单项冠军),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进,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吴嘉玥 朱柳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