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4月25日

天然的舞台,经典的传唱,生动的表演

柳城山歌文化韵味无穷

壮欢山歌登舞台。 本报通讯员 梁琪 摄

民间歌圩随处见。 本报通讯员 汤晓逵 摄

山歌培训讲传承。 本报通讯员 邓福利 摄

白阳岭上歌满坡。 本报通讯员 吴再丽 摄

翻开山歌集《歌王黄三弟》,泛黄的纸页上墨迹依然鲜活。蜚声八桂、被誉为“民间歌王”的黄三弟,其传承的山歌艺术是民间文化瑰宝,也是柳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

四月春晖浸染大地,融江两岸绿意葱茏。一首首灵动的新编山歌在柳城县城白阳岭公园唱响,携着晨露的清润与晚霞的温柔,与传唱不衰的黄三弟山歌进行深情对话。一时间,古老与现代交织碰撞,宛如春风拂过田野般绽放出令人惊叹的时代活力。

1.赓续千年的歌圩“密码”

柳州自古以来就有民众汇集起来唱山歌、听山歌的习俗。柳城民间传统山歌赓续千年,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柳州方言传唱的山歌,也有壮话传唱的壮欢山歌。

柳城人爱唱山歌、爱听山歌、爱传山歌,几乎每个乡镇都组建了山歌队,太平、冲脉、东泉、寨隆、马山等乡镇的歌圩尤为活跃。东泉对河礼堂码头歌圩是柳城民间传统山歌有名的歌圩,每逢圩日人山人海;冲脉歌圩曾获广西歌圩协会授予“广西歌圩”称号。

一片空地、几棵大树;两三石凳、几级台阶……在柳城人的眼里都是山歌舞台,也都是歌圩。歌手自发聚集,唱生产劳动、农耕知识,唱爱情友情亲情,均为即兴创作,出口成歌,你唱我和,风趣幽默。

柳城人忙时唱闲时也唱,把山歌当作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将自己的生活淬炼成诗:田间劳作时用山歌丈量时光,节庆喜事中以歌谣传递祝福……这种刻入基因的歌唱传统,让“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明理”的文化“密码”穿越时空,变得生动而鲜活。

2.破茧成蝶的文化觉醒

“柳城山歌千古传,如今传到直播间。赶上一个好时代,男女老少乐翻天。”

4月以来,每逢周三都有100多名职工来到柳城县总工会山歌培训班学习。

“柳城山歌是口头文学,是依靠民间歌手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艺术,创新发展柳城山歌文化、激活柳城山歌内容生产全链条联动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受邀前来给职工们上课的老师是柳城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柳城仔工作室主理人徐科。他介绍,柳城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应该注入更多的内容策划、生产与传播创新。通过内容丰富与形式灵活的培训,可深度挖掘藏在田间地头的山歌“网感DNA”,而用好“音乐+新闻”的传播方式,则是推介柳城地方文化元素,扩大柳城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最佳方式。

“党的政策似春雨,山歌办班把人迷。楼上楼下来对唱,犹如林中鸟画眉。”有的职工通过编写山歌源源不断地表达出自己对山歌文化的喜爱。

“柳城春日暖风飘,魅力乡镇涌热潮。蚕娘厨艺擂台亮,移风易俗颂今朝。”一位职工编写的山歌,生动描绘了柳城县近期举办的“推进移风易俗 助力乡村振兴”热闹场景。

与众不同的培训课堂成功掀起山歌文化觉醒的浪潮。职工们不仅学会多种山歌腔调,还学会了把握韵律和真挚情感进行歌词创作,生产生活、美景美食都成了山歌创作素材。

3.立体生长的传承答卷

为了让柳城山歌在数字时代完成华丽蜕变,4月以来,柳城县总工会与柳城县融媒体中心联手开设了“白阳岭歌圩”,在县城白阳岭公园搭建实景舞台,每周组织一次职工唱山歌活动,并由当地摄影、音乐协会协助,进行官方媒体+自媒体+文艺文化+部门的多平台、全方位网络直播。

歌圩里,职工们身着民族盛装组成山歌传唱队,现场编创现场表演,打破传统舞台的界限,实现现场歌手与云端观众通过山歌实时对话的立体化传承。这一创造性的转化,既承袭着黄三弟“万首不离情”的创作精髓,又跳跃着“云对歌”的时代脉搏,单场歌圩直播间最高播放量吸引了2万余人次观看。

“柳城处处是美景,尤其古砦红枫林。红枫树下谈恋爱,稻花田边好连情。”“山中百鸟不如凤,海里鱼虾不如龙。古砦香米品质好,走上市场成网红。”当柳州鱼峰歌圩迎来全国各地山歌爱好者一展歌喉时,柳城山歌手从不缺席,不仅积极赶歌圩推广柳城山歌文化,还以此为契机将凤山云片糕、太平牛腊巴、东泉甘蔗、古砦枫树林等当地特产、旅游资源融入到山歌之中,助力乡村振兴。

天然的舞台,经典的传唱,生动的表演……当唱山歌变成生活方式,柳城人民传承山歌文化的重头戏韵味无穷。

本报通讯员 吴再丽

--> 2025-04-25 天然的舞台,经典的传唱,生动的表演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4319.html 1 柳城山歌文化韵味无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