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5月01日

28年·2微米·1“神车”

——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讲述造车的故事

4月24日,郑志明(左)和工友在车间里对即将投入使用的机器人环焊设备进行调试。

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即日起,本报聚焦柳州劳模、工匠代表的故事,解读“大国制造”的梦想与光荣,见证劳模、工匠如何照亮时代之长路。

人物经历:郑志明,正高级工程师,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从事钳工28年,从一名职高毕业生成长为集车、刨、焊、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专家、高技能领军人才。他个头中等,身形偏瘦,一头青丝夹杂着少许白发,气质沉稳。谈起汽车制造技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将故事娓娓道来。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一件件汽车及零部件展品诉说着百年工业辉煌。我不由想到了我的师傅,以及师傅的师傅们,想到了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

在那个艰苦的创业年代,老一辈工匠将国外生产的汽车拆解成5500多个零件,手工测绘制模,用普通机床和手工敲打制造出第一辆微型车。

如今,我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国外的汽车企业反过来拆解研究我们造的车,中国制造真正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追赶超越”。我们一代代工匠苦练技艺、潜心研究,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路走来,我在研磨、锉削等工作中磨得满手老茧,在一项项技改和研发项目中“摸着石头过河”,用一双手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想到这里,我深感自豪,不由得红了双眼。

就拿手工锉削来说,这是我们钳工的基本功。一开始,我的技术算不上精湛。从学校毕业时,我的加工精度只能做到大约0.02毫米。进入工厂之后,我不断地跟师傅和钳工高手们学习,终于在毫厘之间实现了技术提升。就在我以为自己的技术已经很精湛时,我突然发现,行业内还有更厉害的高手,可以做到0.003毫米(3微米),甚至更高的精度。这激发了我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既然别人能做到,我也要想办法做到!为了比高手们更精进一微米,我夜以继日地反复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即便手掌磨出水泡、长出老茧,我也全不在乎。经过长期努力,我对锉刀、钻头等工具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技术的掌握也更娴熟了,几乎达到了“人刀合一”的境界,还发明出“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等独门绝技。现在,我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2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手工画线钻孔位置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用钻台给放在气球上的薄纸钻孔,可以做到纸上钻出圆孔而气球毫发无损。

十年磨剑,只为在生产制造中显真章。我曾跟着师傅参与一代“神车”五菱之光的后桥生产,为壳体测量连熬几个通宵,不断反复调试;我曾自学机器人编程,实现自主调试机器人生产线;也曾组织队伍连续攻关,设计制造出高精度的噪音检测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解决噪音过大问题;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的空白……2014年至今,我的工作室共完成创新项目1388项,交付自动化工艺装备2291台套,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024亿元,减少操作岗位356个,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1780万元,助力五菱汽车奠定“国民神车”地位。

有人说,工匠精神源于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我想,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远离浮躁、追求卓越,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潜心钻研、敢于创新,都是我们身为工匠的“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设备的精度大幅提升,AI技术也飞速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技艺不重要了。只有掌握好这些技艺,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研究精密设备,实现人与机器更好地协作,从而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和水平。我相信,在无数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让中国汽车跑得更快、更远。

全媒体记者

黎寒池 谢耘 报道摄影

--> 2025-05-01 ——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讲述造车的故事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4669.html 1 28年·2微米·1“神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