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靠世代言传身教,将流传千年的故事融入服饰文化中。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有一位苗族绣娘,自幼研习苗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不仅绣出精美的苗族服饰,还很好地传承了非遗。她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洪英。
杨洪英于1974年出生,从7岁起便跟随母亲、奶奶学习苗绣。1996年,她开始系统钻研苗族服饰制作技艺。2018年,她在杆洞乡开设了一家百鸟衣民族服饰加工店。
她常说,苗族服饰一针一线皆蕴含深意。“这些图腾中的飞鸟,象征苗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翅的凤凰,寓意吉祥如意,祝愿穿戴者幸福安康。”她轻抚一件未完工的百鸟衣耐心向笔者讲解。
苗族百鸟衣集刺绣、织锦、蜡染、剪纸、剪裁、缝制等工艺于一体,工序繁复,制作一套需耗时半年以上。“刺绣时若错了一针,就得拆掉重来。慢工出细活,急不得。”杨洪英对制作苗族百鸟衣十分严谨,选料讲究、图案精心设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
尽管机器刺绣已普及,但杨洪英仍坚持手工创作:“机器刺绣的纹样虽然工整,却少了灵魂。苗绣的一针一线都倾注着绣娘的心血与情感,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杨洪英深知,要想让非遗真正焕发生机,必须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它。于是,她身体力行地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村寨,经常组织培训活动,耐心教授徒弟刺绣技艺,分享自己的技艺与心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苗绣的魅力,也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目前,杨洪英带了十几个徒弟。徒弟杨群芝说:“跟随杨老师学习多年,如今我已能独立完成苗绣。希望这门技艺能代代相传。”
除了线下门店,杨洪英还通过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售卖苗族服饰、绣品。她说,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苗族传统文化,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本报通讯员 龚远虹
欧振波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