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38个世界无烟日,如何科学控烟戒烟受到社会关注。为此,记者走访我市医疗机构,了解戒烟门诊如何帮助吸烟者克服生理与心理上的“瘾”,助力营造无烟环境。
“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想起戒烟”
“虽然医院开设戒烟门诊多年,但自发来到门诊戒烟的患者并不多。多数患者因确诊患了吸烟导致的疾病,从其他科室转到戒烟门诊,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想起戒烟。”5月31日,市工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明莫瑜说,她接诊的患者梁先生就是查出肺部恶性肿瘤之后才开始戒烟。今年42岁的梁先生,烟龄20年,几乎每天要抽20支烟。去年5月,梁先生在市工人医院进行职工健康体检时,被查出肺部存在高危结节。在切除结节前,医生要求梁先生停止吸烟两周,做好术前准备。梁先生便来到戒烟门诊寻求帮助。在明莫瑜的帮助下,梁先生顺利完成手术,其体内切除的结节经过化验,确定为肺部恶性肿瘤。这次就诊经历让梁先生下定决心戒烟。
市人民医院戒烟门诊副主任医师黄柬表示,吸烟不仅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还是诱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罪魁祸首。别让疾病成为戒烟的“警钟”,最好的戒烟方式就是“拒绝第一支烟”。
成功戒烟离不开多方努力
今年我市举办的第38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发出倡议,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控烟合力。在明莫瑜看来,戒烟是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性工程,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戒烟的成败。她用戒烟门诊的两个真实病例阐释了这一观点。
第一名患者是75岁的李先生。40多年来,李先生每天都要吸1~2包香烟。2023年底,李先生因胸闷、气喘来到医院就诊。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其患有肺气肿、肺大泡,肺功能因长期吸烟受损明显。看到检查结果,他决心戒烟。此后大半年,李先生一直坚持不吸烟。可是,2024年夏天,李先生外出时接触了吸烟的朋友,他没能拒绝友人递上的香烟。复吸第一支烟后,李先生认为,反正戒烟已失败,于是破罐子破摔。烟瘾再犯后,李先生再次来到戒烟门诊寻求帮助,目前李先生仍在努力与烟瘾作斗争。
第二名患者是64岁的黄先生,烟龄40多年,每天要抽3包香烟。在家人的要求下,黄先生尝试戒烟。停止吸烟后,黄先生因烟瘾困扰,出现了睡眠质量差、心情低落、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逐渐发展为“戒烟病”,感觉头晕、头痛、恶心、情绪烦躁等。在戒烟门诊,黄先生被诊断患有戒烟戒断综合征。除了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明莫瑜还让黄先生的家属协助治疗,如做好日常饮食管理,营养搭配均衡,给予支持和鼓励等。在医生和家人的双重助力下,黄先生的戒断症状消失且没有出现复吸。
明莫瑜建议,戒烟者要寻求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尽量避免参与和吸烟有关的社交活动。此外,复吸并不代表戒烟彻底失败。出现复吸后可分析复吸原因,避免类似诱惑,必要时主动到戒烟门诊寻求帮助。
扩大戒烟综合干预范围
在市人民医院戒烟门诊,黄柬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调查问卷。每当吸烟的来访者走进诊室,黄柬都会请他们认真填写,以此判断来访者的烟草依赖情况。烟草依赖俗称吸烟成瘾,是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的疾病。而戒烟门诊则针对这一疾病提供戒烟劝诫、行为指导、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帮助。
记者从市爱国卫生服务所了解到,我市已有市人民医院、市工人医院、市柳铁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设戒烟门诊。2024年,各医院戒烟门诊累计为近650人次患者提供戒烟干预技术支持,结合病情会诊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
市爱国卫生服务所还要求各县区联合戒烟门诊,组织戒烟服务专家走进社区,为社区吸烟人群提供戒烟咨询、心理强化干预、随访指导等一站式戒烟综合干预服务,建立社区戒烟干预综合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戒烟综合干预范围,引导有戒烟意愿的人群科学戒烟。
全媒体记者
宋美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