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走出殿堂,当舞台搭在“家门口”,一场场文化活动悄然浸润生活。从挥毫泼墨的书画展,到余音绕梁的文艺演出,我市居民“家门口”的舞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激活社区文化细胞,让居民从台下的观众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多彩舞台点亮居民生活
6月5日,鱼峰区箭盘山街道窑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悠扬的旋律如清泉流淌。72岁的窑埠文艺队队长梁杰正带领队员们紧张排练。“退休后的生活本该平淡,可我们要把日子过成诗!”梁杰笑着说。
去年,梁杰在邻居群里发出组建文艺队的倡议,没想到一呼百应。短短时间内,这支汇聚了歌手、舞蹈演员,以及手风琴、电子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演奏者的文艺队应运而生。截至目前,这支文艺队已开展20余场演出,所到之处欢笑与掌声交织。
“一碗螺蛳粉飘香,花海争艳摆歌场;工业城市生态化,碧水蓝天柳州歌……”今年5月,梁杰创作歌曲《美丽柳州》,经窑埠文艺队精心编排后登台演出。亲民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唱出了柳州人的自豪感,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近日,鱼峰区鼓山公园化身艺术长廊,“墨香社区,笔绘新城”书画展在此拉开帷幕。300余幅书法与绘画作品亮相,每一笔勾勒、每一抹色彩,都凝聚着阳和街道新城社区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居民刘三云站在一幅描绘社区新貌的画作前,眼中满是欣喜,“这场展览就像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提升审美能力,感受文化魅力。”
居民从观众到主角的转变
形式丰富、内容精彩又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既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也直达居民的心坎。家住文昌路的居民曾三姣感慨:“这些‘家门口’的演出就像生活里的调味剂,让日子变得有滋有味,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在“家门口”的文化舞台上,居民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演出的参与者。在鱼峰区阳和街道东晋社区,居民唐淑英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姐姐”。她能歌善舞,擅长编排节目,活跃在社区各项活动中。
唐淑英还是东晋社区石榴籽歌舞艺术团的中坚力量,为艺术团编排了多支舞蹈。如果演出缺人,她便从幕后走到台前“顶角”。此外,唐淑英的丈夫赵志强等多名居民也加入了石榴籽歌舞艺术团,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点亮“社区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又当观众又成主角,窑埠文艺队的王宜林收获了欢乐。“以前都是坐在台下看演出,现在轮到我们站在舞台上发光发热,这种感觉太棒了!”王宜林说,她退休后总想找点事做,想为邻里带来欢乐,现在她的“余热”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浸润人心陶冶情操
“家门口”丰富的文化活动,拓宽了居民发现美的视野,书画艺术和美妙旋律都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在居民“家门口”铺展开来,成为滋养精神的土壤。
新城社区办在“家门口”的书画展叫好又叫座。该社区党委书记李秀珍说,希望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增进居民间的交流,增强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厚植社区文化底蕴。
舞台让给居民,话筒交给居民。鱼峰区洛埠镇每月一场的“乡村百姓——月月演”文艺义演活动,发挥了文化“成风化人”的关键作用。群众演、群众看的文艺演出不仅晒出了群众新风采,也让文明乡风潜移默化浸润人心。
文化浸润日常,赋能美好生活。近日,在柳南区柳工颐华城小区,由十几名居民带来的舞蹈表演,获得了其他居民的好评。柳工颐华城服务中心经理林女士说,业主自发组织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小区邻里关系更加温馨和谐。
老物件展、文艺汇演、公益美术课……我市各社区都主动开展文艺活动,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居民身边。前茅社区党委书记何世民表示:“成立老年合唱团是社区为老服务的重要举措,让老年朋友们在这里过得开心、快乐、有意义就是我们的目标。”
全媒体记者 宁静波 韦苏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