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柳江岸边蝉鸣渐起,戏水纳凉成为柳州人消暑的选择,而夏季预防溺水,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从儿童到成人,从预防到急救,科学认知与行动缺一不可。6月1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甘涛。
暑期到来,溺水事件频发,且多发生在非正规游泳场所。甘涛介绍,儿童和青少年应远离三类高风险区域:第一是自然水域的河道、水库、山塘等地,河滩在汛期易成为隐形陷阱,表面看似浅滩,实际可能暗藏深沟或淤泥,一脚踩进去很难拔出来;第二要注意城市内涝形成的积水坑,以及地下通道、施工工地积水区;第三要警惕井盖缺失的下水道口等危险区域。“家长带孩子去正规泳池游泳,应保持‘一臂距离’监护,否则儿童呛水时,可能因喉部痉挛无法呼救,错过施救时机。”甘涛说。
针对成年人,甘涛特别提醒应确保户外作业与驾车安全:汛期在水库下游、河道周边进行劳作时,须警惕突发山洪;驾车经过隧道、涵洞等低洼路段,当积水深度超过车轮一半时,应立即弃车逃生。
“发现溺水者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再进行救援。”甘涛表示,科学救援要记住三步。第一步,呼叫并寻找工具。立即拨打120并向周边群众呼救,同时寻找救生圈、长竹竿、捆扎的空塑料瓶等物品抛给溺水者。第二步,黄金4分钟急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先拍打其双肩判断是否有意识,观察胸部起伏5~10秒。若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必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清除口中异物,进行5次人工呼吸,随后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5~6厘米的深度实施胸外按压,按照“30次按压+2次通气”进行循环操作。第三步,送医排查隐患。即使溺水者看起来意识清醒,也须就医检查。“呛水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或内脏损伤,24小时内都不能放松警惕。”甘涛提醒。
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在面对溺水等紧急情况时,迅速、准确地采取行动,往往能够挽救宝贵的生命。
全媒体记者 庄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