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通讯员兰德波报道摄影)6月27日,在位于柳江区成团镇六道村的柳州笋丫头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忙碌地分拣、清洗新鲜竹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醇厚的酸香。当天上午,一场生动的“车间课堂”在此开展,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组织柳北区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竹笋种植与酸笋加工)培训班学员走进生产一线,在公司负责人的引导下,现场观摩竹笋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见上图)。
作为柳江区本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柳州笋丫头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颜茜茜化身“非遗讲师”,从选材的考究、老坛发酵的秘诀,到腌制过程的把控,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们分享柳江酸笋制作技艺。活动现场,颜茜茜还将精心制作的老酸水赠予每位学员,并耐心讲解后续制作要点,让非遗技艺走出车间,播撒希望的种子。
来自柳北区沙塘镇郭村大村屯的学员黄永龙全程格外专注,他家有13亩甜笋地,过去因单纯售卖鲜笋,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不稳定。“以前只知道卖鲜笋,现在学会了酸笋制作技艺,不仅能延长保存期,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以后种笋更有奔头了。”黄永龙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柳州笋丫头农业有限公司深耕竹笋深加工领域,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竹笋种植、加工,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力军。公司将持续开展技艺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柳江酸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