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茫茫九派流中国。
一群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飞过千页岩峭壁边的芦苇,在悠悠东流的柳江上自由飞翔。
这些快乐逍遥的珍稀鸟儿或许并不知道,这条淌过秀甲天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的清清江流,是一座工业名城经过铁腕治理而成的最干净的城市河流。这座城市在全国300多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连年保持第一,赢得“柳之水,冠军水”的美誉。柳州之畔“观水亭”形容:“一眼万年水中水;寸心八极山外山。”而“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这句话恰切地概括了柳州这座极具辨识度的城市气貌。
人类见惯了东流之水,常把诗笔留给了水上翔集的飞鸟——“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鸟儿不读人间诗,它们只管心无挂碍地飞翔,自己飞成了美妙的诗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我看看鸟,也看看河。心中住着这条弯弯的河流,我想想人心曲曲弯弯水,想想世事重重叠叠山,忙里偷闲坐在这颗星球的一条河流之畔思考,仿佛置身于自然辩证法的现实场景中,像一座山丘陪伴着一条河流坐到百年孤独。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地球素有“水球”之称,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堪称万物之本源。而人为万物之灵,人体平均75%是水。我国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发掘出战国时期竹简《太一生水》,开篇就是“太一生水……”,道明太一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太一先生成水,水反过来反辅太一,而后生成天地、神明(神灵)、阴阳、四时,太一和水先于天地而存在,水在万物中有先决作用。这个重要残篇折射出几千年前中国先贤对宇宙自然生成的思考与智慧。也有学说称,水来自宇宙,到了地球展开了漫长的生命之旅。人体与地球如此相近,莫非是宇宙造物主配对的天然巧合?同样以水为主体,人与地球既相似亦不同。地球是自然的“水”,而人是会思考的“水”。天人合一,是指人体内循环的水与大自然中循环的水在天地间同频共鸣么?
法国思想家、数理科学家帕斯卡《思想录》作出天才的比喻,人类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可以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因为自己的思想而变得高贵,由于会思考,人类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尊严。他还清醒地说,要永远站在人类的对立面,不断地用事实告诉自己,人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难以解释的存在,真正值得称赞的只有那些尽管内心痛苦却不放弃追求真理的人。
人的本质就是水的本质,人要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就要让占到人体75%的水干净地内外循环。人既是水本身,更是水中善于思考的芦苇,在芦苇上空自由飞翔的中华秋沙鸭,它并不知道人类自比为那些自由思考的芦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变化”史。河畔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让我坚信河流即心流,即意识流,即思想流。
仰望星空,极目天河,人类永不停止地思索着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俄狄浦斯王的答案,其实并没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哲学本质。为探索真理,中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长长的“天问”。而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圣哲异曲同工地在不同的流域发出深邃的“水问”。
在古代中国,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闪耀于黄河流域。老子、孔子进行“儒与道”对话后,在归程途经一条河流时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浩叹。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回答曰:“夫水……,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万折必东,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诗性表达。
在古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几代师徒,将理性思维、真理与本质的思想推向了高峰,在爱琴海边构筑他们的《理想国》。比他们更早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洞察到世界的变化,提出最著名的论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世界是永恒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在古代印度,恒河流域,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最终觉悟,创立佛教。据传,释迦牟尼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答不出,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一语道破了水的大智慧。
天意从来高难问。我独坐江头,高柳拂天,想那似水流年,光阴故事,我们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无常世界里行稳致远啊?
前贤给出的多数是悲欣交集的感叹: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也常常思索,天下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我眼下的柳江,属珠江水系,全长202.8公里,沿河喀斯特地貌、丘陵、阶地广布,形成了十八个壮美的河湾:柳城县社冲乡吉龙湾、易立湾,柳南区冷饭湾,城中区城中湾、油榨湾、环江湾,柳北区夏家湾,鱼峰区阳和湾、洛维湾、立冲湾、铜鼓湾、塘讯湾、龙头湾、白沙湾、龙河洲湾、茶山湾、竹山湾,鹿寨县甫角湾,其中几个湾形成一个天然大拇指,以“江山拇指”向世界点赞。柳州创造性地在上游柳城县建个大埔水电站,下游鱼峰区建个红花水电站,两电站相距约100公里,故柳州市有“百里柳江”之称,柳江变成了半江半湖,既有江的功能,又有湖的优点,非常利于水质的调适与保护。1000多年前,唐代刺史柳宗元登柳州东门城楼俯瞰柳江时,留下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千古名句;传说中唐代刘三姐是在柳江之畔的鱼峰山下小龙潭骑鲤鱼升天成为“歌仙”的,后人作《山歌好比春江水》长唱不衰;柳江两岸满城紫荆花怒放时,可谓“紫气东来”。柳州不少河湾曾是柳江水运的停靠点,柳州十八湾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和文化遗存,也留下了柳州人民光辉的、成功的“驯水史”和文明史。柳州称为龙城,亦源自“梁时八龙见于江”的祥瑞传说。万物出乎震,九曲柳江玉带水,孕育并滋养着这座西南工业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塑造出柳州人刚柔相济、不落窠臼的品性,既有“海畔尖山”与大国重器的硬朗血性,又有碧玉流水与人间烟火的内美柔肠,风吹不倒,浪打不翻……短短一条城市河流,就流出了山环水绕的十八湾,又何况天下河流啊。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我听不懂河流的低语,我也听不懂群山的高论。我只感悟过这样的答案:
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绝不是河流不想走直路喜欢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走弯路是自然界的常态,走直路是非常态,局部河段是有平直的,但总体上肯定是弯曲的。因为河流前行中,会顺应山形地势向下流淌、盈科而进、汇纳众流、向前奔涌,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推移和穿越的,只有取弯路而行最为顺畅。自然,春夏秋冬河流各异,河床越深,水面越平静,而雨季洪水咆哮时,会冲破所能冲破的障碍,削掉水滴石穿的残岩,席卷山山黄土与落叶,流向最能聚流的通道,筚路蓝缕披星戴月,被自然塑造时也塑造着自然的形态,最终抵达了遥远的沧海。
这是河流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命运天生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一个能决定或左右很多人命运的人物常常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智者乐水,道法自然,就要秉持科学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适应曲折多变的世间常态,像河流一样,遇到坎坷、挫折时,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被命运牵引也改造着命运,“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要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和途径,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最大程度地把控住命运中可控的那部分,全力以赴走好自身所能通达的最远征程。
这是自然规律,不是心灵鸡汤。就像命运不是完全固化一样,而自然规律也并非亘古不变——人类便是改变地球表面的重要营力,河流天然的弯道也会因人类强势的营力而变迁。人类出于生产、生活、发展需要或其他目的,为了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将河流改道、取直、拓宽或连通。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到开凿运河,到今天河湖长制对相应河湖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通过“驯水”使天下河流“长”得越来越接近人类想要的模样。然而,地球生物多样性是无法“格式化”的,人性和世界的复杂性注定永存。有个网络视频解说得很深刻:如果46亿年前的地球,只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没有奔腾的海浪、没有沸腾的海水、没有倾盆的大雨、没有狂暴的雷电,那么就不会有最初的蛋白质形成,更不会有如今这个万物竞自由的缤纷世界。
河流,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力量,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开篇就写到:“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美国学者劳伦斯∙C∙史密斯的《河流是部文明史》系统讲述世界河流与人类文明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时说,河流围绕着我们运转,又总是深藏功与名;它塑造了我们的文明,比任何一条路、一项技术,或是任何一位领导人都要强大;它开启了边界,搭建了城镇,划定了疆域,喂养了数十亿人;它改善了生活,促进了和平,授予了权力,又总是任性地摧毁着阻拦它前行的任何事物。如今,河流愈加被人类驯驭,甚至浑身被绑上了“枷锁”,但它依旧是那个摧枯拉朽的古老力量,依旧在统领着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航向。
河流,首先是自然的河流。世界上星罗棋布的河流就像地球的大动脉,如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孙河,是大自然的惊人造化。从降水、泉水、地下水、溪流、瀑布、河流、湖泊、海洋、蒸发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大河多数发源于雪山高原,强大的俯冲水流撕开地表、切割山地奔腾不息,大大小小的河流哺育了万物生长,供给着地球上一切生物必需的水源。
河流,是人文的河流。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文明的摇篮”,如黄河、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很多著名河流成为所在国所在地自豪的象征,如尼罗河、塞纳河、伏尔加河等被流经之地人民称为“母亲河”;还有将诸多国家串珠成链的国际河,如多瑙河、湄公河。“茫茫九派流中国”多么壮丽,“江南水乡”多么诗意,河流孕育了诸多世界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国《诗经》是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风雅颂开篇的;《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静静的顿河》等脍炙人口、经典流传;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镀金唱片上,向宇宙中外星高等生物传达人类智慧与文明。
河流,是实用的河流。自古至今,人类逐水而居,工业、农业、商业等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兴起和繁盛于河流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基本都有河流从中穿过。因此,城市文明被认为是河流的“岸边文明”。河流,承担着灌溉、运输、饮用水、发电、洗涤、行旅、运动等实用功能,是巨大的经济大动脉。如长江、珠江、密西西比河、莱茵河,是著名的城市河流。还有伟大的人工杰作京杭大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灵渠等,堪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线性文化遗产”。
河流,是人性的河流。有位舞蹈家有感而发: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千山万水。河流是一部文明史,也是一部暴力史,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争战斗和流血冲突发生在大江大河。人性与水性相似,河流与人类相互改造。《道德经》称赞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傅子》则曰:“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认为,暴力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常数。学者王一江《人为何物》一书提出,人类因暴力而生、依暴力而强、赖意识而尊,在掌控暴力潜能、控制暴力行为的过程中走向文明与和平。河流的性情是一种矛盾统一,洪水与清波、平静与奔腾、暴力与文明、冲突与和谐、本善与本恶、顺从与斗争……河流将“争”与“不争”很辩证地集于一身。于是,流着流着,从容自若地流出了深邃丰富的历史长河。
河流如人心,我思故我在。
水是生命的活镜子,照见大千万象的面目和波动。在大自然中,河流沙石俱下地日夜奔腾,本来寂寞流无主,但因人面对河流的情绪感知、认知、觉知而明白起来、生动起来。每个个体的人与具体的河流发生特殊的故事,个体的人面对河流滋生和抒发不同的情感,此身此时此地,河流便是乡愁的根系、生命的负载、心境的回响。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的著名一折:“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诗人海子留下生命的赞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而美国名记者卡罗尔·史密斯撰写《穿过悲伤的河流》一书,以一个个悲伤的故事作为引领她穿过悲伤之河的指路明灯,治愈了自己和无数人破碎的心灵。我们理应清醒地看到,世界不会只有鲜花和掌声,不完美才是生命的本真,悲剧的力量往往超过喜剧的层级,黑暗、痛苦和人性本能常常是伟大文艺作品永久生命力的源泉,悲伤的河流反会激发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正能量。
河流如同意识流。
“亲爱的,我永远也不会对你讲,河水为什么这么缓慢地流淌。”热爱河流的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用诗句卖了个关子。澳大利亚电视制片人和作家朗达·拜恩《秘密:终极奥秘》用整整一本书揭示了一个献给全人类的“秘密”,那就是:意识。她说,意识就是你真实的自己,你就是意识,你是能意识到一切的意识,能量流向你关注的地方。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则创造出了“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意识流思想催生了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意识流文学。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堪称意识流小说扛鼎之作,全书共七大卷300多万字,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犹如一条文字滔滔的长河,把人的精神世界放置天地中心。有人评论,《追忆似水年华》会让你联想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或许只有流落荒岛上才会读完这部巨著。阅读《追忆似水年华》如观大水,“唯见长江天际流”。
河流如心流。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一个人的疆域,迹近一条河的流域,人与河流的意义都是其所有经历的总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蒂《人的疆域》发出生命之问: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我的心随着江水流动而思考,我想起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山岭上俯瞰过一条壮美的河流,它流经旷阔的田畴绿野,突然来个鬼斧神工的“篆籀”笔法,流成狂草的“命”字,被人们称为“长命之河”。河流总与人的性命、命运攸关。人与河流,都会遇到物理学上的“熵增定律”——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的一种物理现象,即物体的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事物总是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走向灭亡。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就能对抗熵增,实现负熵,万物以“负熵”为生。我们都是熵增体,却在孜孜追求熵减意义。一条“熵增”之河,流着流着就没了;而“熵减”之河,就会越流越大,越流越远,越接近大海越从容平静。人,亦如是。
匈牙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里提出“精神熵”的概念,而相反,精神负熵则是人的最好状态,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景的完全投入和集中,是人们高度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完全忽略了身边一切事物的状态,这种让人意识感到井然有序如同“一股洪流带着我”的体验叫“心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就生动深刻描述了罗丹忘我工作的“心流”范例。“心流”为最优体验心理学,构成了积极心理学基石。
世间万事,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一个人与一条河流纯粹对话与单独交锋时,就容易产生款款“心流”。如果河流的终极目标是奔流入海,那么肯定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直接奔流入海,有的河流只能汇入更大的河流,有的河流甚至途中就人间蒸发、干涸断流或堵塞消失。面对“人艰不拆”,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中的一句名言足以治愈人心:“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些越流越大的河流仿佛带有“英雄主义”,依仗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两大因素,畅通河道,融合支流,以“热爱生活”的状态,在长途跋涉中润泽万物,永不停歇地奔流入海。
在“只有变是永远不变”大法则上,人与河流略同。天下交织的河流是命运共同体,全球人类也是命运共同体。但对于个体的人与个体的河流,命运千差万别。我问河流,人何以在复杂变数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使之更具可控性和能见度?1000年前,唐代诗人张若虚就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800年前,宋词人辛弃疾也问过:“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古往今来,真能笑傲江湖者有几?河流没有告诉我任何答案,恐怕也没给前贤后俊作出什么提示,它只管静静地、使劲地东流。
大道至简,万物皆数,公式永恒。有人整理出人类最美的54个公式,有两个给我极大的启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即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的方程:E=mc²(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近似值为3×10^8m/s),说明能量可以用增加质量的方法创造。据悉,此公式还隐含一层意思:C是Conscious,意指人类的意识;M是Material,即质量,可以指人类的数量,就是说想把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人越多,这种能量就增长得越快。当年,爱因斯坦谢绝出任总统的邀请时,这样解释他的价值观:当总统是不容易的事,政治是为当前的,而方程是永恒的。据悉,当初世界只有12个人看懂相对论,而后却让几十亿人借此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提出混沌理论,公式表述为:dν/dt=A(μ)ν+G(ν )。那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必须用整体、连续的而不是单一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和预测的行为,体现了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他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经典的“蝴蝶效应”拓宽了人类思辨万物的视界。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虽然只有变永远不变,但“变”与“不变”也是相对的,万变不离其宗。追根溯源,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泰勒斯亦已发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问,为数学引入了命题证明的思想,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他提出了水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水是最好的”。直到今天,这思想仍是鲜活的真知灼见。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水是不同空间的入口?意识创造奇迹?世界能否在一瞬间改变?日本科普作家、国际波动之友会会长江本胜围绕这些重大命题,将十多年来几百万次水实验成果出版成书《水知道答案》,用122张通过显微摄影拍下的奇形怪状的水结晶照片展示“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惊人发现,比如让水映照着“爱与感谢”字样便能拍出最美好的水结晶,似乎水知道“爱与感谢”的真谛,知道人类心灵的生存方式。即使这只是“一家之言”,但关于水有灵性的重大发现,与中国传统思想“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是相通的,对构建人类良知都具有积极意义。
水是最好的,上善若水;人更是最好的,良知永恒。天下无论多少河水注入,海洋都装得下;人类文明无论多发达,世界的混沌性照样常存。天问、水问和命运之问,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人类经历千万年的生存威胁与考验,度一切苦厄,稳居食物链最顶端,成为地球上最具适应力的物种,加以思想意识让人类“封神”。作为人,面对大江大河大风大浪需坚定信仰、漱石枕流,做理性乐观派,而对暴力的掌控、良知的执信和悲悯的坚守让我们有望洞明复杂世界和复杂人性的底层逻辑,自信自强地直通“心流”状态:人水合一,洞悉源宗,明确方向,顺势而流,通变全域,万折必东,终流入海而复归混沌。如此天地同流,生生不息,正像万里长江之畔黄鹤楼和九曲柳江之畔西来寺悬挂的同一副楹联那般气吞山河:“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