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08日

十年磨一剑攻克“油中隐患”

——柳南区洛满镇村民韦柳敏带领团队拿下花生榨油9项技术专利的故事

7月7日,柳南区洛满镇古洲村山冲屯的一座现代化厂房内,透过车间玻璃,全自动榨油生产线的每个环节清晰可见:颗粒饱满的花生在自动进料机中翻滚,经过蒸制、炒制、压榨、过滤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晶莹剔透的花生油——这是50多岁村民韦柳敏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一套攻克了黄曲霉素难题的智能榨油系统。

从“看得见”到“控得住”:

一场重启的创业

这套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从原料投入到成品灌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管控:自动进料时,传感器精准称重;蒸炒环节由电脑控制温度;压榨、过滤、黄曲霉素降解、无菌灌装环环相扣,全程无需人工接触。这不仅大幅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更让每批次产品严格遵循统一标准,确保油品质量稳定。

“你看车间里的设备,每颗螺丝都藏着故事。”韦柳敏俯身检查第七代榨油机的进料口,指尖划过机器外壳,动作娴熟。这个皮肤黝黑、笑声爽朗的中年人,与技术的缘分早在1996年就已结下——当年通过自学气切割技术为企业供货,练就了对机械的敏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一度失业、迷茫,四处游历时,国外透明化智能生产的场景让他深受触动,并从中嗅到了商机。

2012年,韦柳敏在南宁开了15家透明化榨油坊,玻璃墙后“花生变油”的全过程成了最大卖点。可规模一扩大,问题接踵而至:人工控温不稳导致品质波动,更揪心的是,精挑细选的花生榨出的油,竟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

“黄曲霉毒素B1是花生油的‘隐形杀手’,肉眼难辨却危害极大。”韦柳敏指着检测室的色谱仪解释,国家虽有严格标准,但小油坊常因技术或成本受限栽跟头。他试过购买现成技术,用活性炭吸附,却滤掉了油的香味;高温处理让油成了寡淡的“白汤”。整批油销毁那天,金黄的油像泼出去的金子,“我蹲在地上看着,心疼得直掉眼泪。”韦柳敏说。2015年,他关掉8家店,带着团队回到古洲村,把老宅改造成研发基地,开启了一场从零开始的技术攻坚。

老宅里的突破:

让紫外线成为“护味卫士”

那次失败,让韦柳敏认准了“技术提升附加值”这条路。他带着团队在老宅里搭起试验台,白天围着榨油机调试参数,晚上趴在桌上查资料,吃饭时都在琢磨:“怎么既降解毒素,又留住焦香?”

团队在老宅里开启技术攻坚,先后尝试过六代方案:从吸附法到电解法,从热光紫外线到冷光照射,最终在第七代实现突破——成功研发出新一代LED紫外光黄曲霉素降解机,既能降解毒素又能保留风味,每百斤处理成本仅0.3元。这项技术不仅拿下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成了行业里的“护味卫士”,让降解毒素和保留风味不再是两难选择。

“花生这东西娇贵得很,温湿度差一点就出问题。”韦柳敏指着原料仓里的传感器说,现在从花生入库到榨成油,温湿度、压榨压力等多项数据都由系统自动记录,彻底避免了人为操作的波动。靠着这些创新,企业已拿下9项核心技术专利,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从“自家产”到“共分享”:

创新路上不止步

韦柳敏和团队仍在向前奔跑,第八代降解机正加紧研发,将通过AI算法精准控制紫外线照射时长,实现远程操作、不合格预警,并降解更多有害物质。此外,团队研发的智能监管系统预计8月投用,可实时上传生产数据,既方便监管部门远程监督,也让消费者扫码便能了解产品品质。

如今,韦柳敏与团队已为全市众多小型油坊注入新动能,不仅帮这些传统作坊实现了品质跃升,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市场对“小油坊”的固有印象。但对韦柳敏和团队来说,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紫外光技术只是起点,未来的探索才刚刚启程。正如厂房外那片绿油油的田地,充满着蓬勃的希望。

全媒体记者 罗妙

实习生 韦湘瑜 报道摄影

--> 2025-07-08 ——柳南区洛满镇村民韦柳敏带领团队拿下花生榨油9项技术专利的故事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8683.html 1 十年磨一剑攻克“油中隐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