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全媒体记者杨好好)近日,柳江区人民法院用一次次充满温度的司法实践,化解了两起棘手的劳动纠纷。无论是某科技公司拖欠16名员工工资的强制执行案,还是某用人单位引发的39名劳动者劳动争议纠纷系列案,法院始终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为企业留出生存空间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了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保护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实现双赢。
某专注智能电器制造加工的科技公司因资金链紧张,拖欠李先生等16名员工工资21万元。在经历仲裁、审判两个阶段后,该公司未能如期支付,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通过查控系统发现公司名下有账户存款15万余元。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也随之出现——公司账户被冻结,将影响其对外贸易汇款,生产经营有陷入停滞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执行干警多方了解到该公司在行业内口碑良好,也具备履行义务的基础和诚意,只是暂时遇到了资金瓶颈。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法院组织双方协商。起初,员工强烈反对解冻账户,担心权益受损。执行法官多次释法析理,说明保障措施并详细解释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还款的可能性,最终员工同意公司分期履行。
达成和解后,员工获前期履行款,法院解除账户冻结,对生产设备“活封”。公司资金流转恢复,经营步入正轨,最终足额支付全部拖欠工资共21万元。
在另外一起涉及39名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案涉用人单位也因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长期拖欠工资、加班费,未缴社保及支付经济补偿,致使39名劳动者诉至柳江区法院。
受案后,法院启动“绿色通道”,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审理。在查阅卷宗、联系当事人了解案情后,法官依法组织调解,清晰阐释关于加班工资、带薪年休假工资等费用的计算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既让劳动者知悉哪些诉求能获得法律支持,也促使企业深刻认识到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责任不可推卸。
面对双方在报酬数额、经济补偿及履行期限上的分歧,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法,为劳动者核算权益金额,说明传统诉讼周期长、成本高、执行难,并向企业分析诉讼风险及败诉后果。
经多次沟通协调,双方互谅互让,就薪酬支付、履行期限及赔偿方案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纠纷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