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洪流中,无数人被城市霓虹吸引,涌入繁华都市追逐现代化浪潮。然而,在柳江区进德镇四连村木岸屯,有这样一名95后青年,他逆潮而上,选择扎根乡土,用青春和热情守护客家文化根脉。他就是柳江非遗项目曾家拳代表性传承人曾令夫,一名积极向上、毅然投身武术传承事业的传统文化传承者。
初心如磐 守护技艺
“嘿哈、嘿哈……”近日,在进德镇四连村木岸屯,一群孩子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练习武术基本功。他们扎着马步,双手灵活地舞动狮头。曾令夫穿梭在训练队列中,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打拳要讲究精气神,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位,出拳时快速呼气助力发力,收拳时吸气调整体态。”他一边示范,一边向孩子们讲解打拳要领。
木岸屯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00多年前这里就成立了武术队。曾令夫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武术文化的熏陶。然而,年轻传承人日益稀少,武术传承后继乏人,客家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机。
“传承不能断!”抱着这个念头,2022年,曾令夫和木岸屯理事会成员多次商讨如何传承弘扬客家醒狮文化和曾家拳。为重振昔日客家醒狮雄风,他们决定开设醒狮、曾家拳公益班,招募6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学习醒狮和曾家拳。曾令夫主动肩负起传授技艺的重任。每逢周一、周三,他回村教授孩子们技艺,公益班人数从最初的6人增加至200人。如今,曾家拳已成为木岸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狮也成为四连村客家“上灯”活动的重头戏,客家文化得以传承。
传承技艺 创新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客家文化的独特价值,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22年以来,曾令夫积极参与“非遗新说”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曾家拳、醒狮公益班推广到进德镇各中小学、幼儿园,让上千名青少年儿童近距离接触客家非遗技艺。2025年,他创办柳江区狮韵醒狮培训基地,以此作为客家醒狮非遗传承基地,面向社会招募热爱醒狮武术的学员,推动客家非遗技艺传承发展迈上新台阶。
随着客家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曾令夫精心编排客家醒狮、曾家拳展演节目,带领公益班的孩子们参加柳江区组织的四季村晚、“上灯节”“广西三月三”和端午节等民俗节庆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培训基地已开设醒狮、曾家拳公益培训班140余堂,培训8600余人次,参加各类展演活动70余场次,获人民网、新华网、《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40余次。
在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的道路上,曾令夫步履坚定、收获满满:他参与的客家文化“非遗新说”文明实践项目,荣获2023年度柳州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柳州市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参演的歌舞《客家韵・新风行》,荣获2024年度柳江区“北行杯・移风易俗大家说”村规民约代言风采大赛一等奖;今年,他荣获柳江曾家拳非遗项目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朝气蓬勃 履职担当
作为政协柳州市柳江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曾令夫以实干诠释责任担当,在政协履职、公益事业、非遗传承等领域多点发力。
在政协柳州市柳江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曾令夫提交的《关于合理调整洒扫除尘工程车辆作业安排的建议》提案,得到柳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与此同时,今年6月,他积极呼吁各界爱心人士到进德镇沙子、龙新教学点开展“六一”慰问活动,给孩子们送去温暖,助力健康成长。
如今,客家传统文化蓬勃发展,曾令夫用实际行动守住了文化根脉,更为农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他深入挖掘柳江武术文化资源,将散落在当地的醒狮武术爱好者聚集起来,于2022年组建专业醒狮武术公益教练团队,并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文化展演活动。目前,该公益班教练团队已有15人,参加各类文化文艺活动20余场。
“以前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现在做公益教练,跟着曾令夫到景区、商场等地参加各类民俗节庆表演,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将继续为传承弘扬醒狮武术贡献力量。”公益班教练覃建胜感慨道。
曾令夫用炽热的青春唤醒沉睡的非遗技艺,让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生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这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以破茧成蝶的勇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非遗故事。
本报通讯员 王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