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2015年开始定点帮扶融水苗族自治县以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西工大共青团积极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使命,充分发挥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独特优势,以青春力量多维度助力融水乡村振兴。
一线建功:
青年干部有担当
2025年5月,西工大航天学院青年干部王鹏来到融水香粉乡中坪村,成为学校选派的第六任驻村第一书记和第14名驻融水帮扶干部。据统计,西工大选派的帮扶干部中有93%曾在学校担任共青团干部,86%为青年干部。10年来,他们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挺膺担当、真抓实干,立足乡村特色和产业发展,充分整合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发挥青年在产业发展中的助力作用,持续促进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10年间,西工大驻村干部多方筹措资金1400万元为村里兴修2条共15公里的产业路;大力扶持高山木耳种植、高山紫黑香糯种植、高山茶叶种植加工、八角种植以及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五大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增收33万元。
科教支撑:
青年人才有作为
西工大通过校友会、青科协等渠道,帮助融水企业家与学校青年科技专家牵线搭桥促进深度合作,在药食同源康养产品研发和植保无人机改装升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西工大积极推动各附属学校与融水8所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累计选派3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赴融水开展“组团式”帮扶,以“师徒结对”“传帮带”等方式帮助融水教师4500余人次提升教学水平,并促成西工大附属中学青年名师王媛媛、姜吉群等与融水教师共建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融水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连续6年组织30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和青年“海归”专家,赴融水开展科技筑梦励志报告进校园活动,激励融水学子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报效祖国。2025年高考融水学生成绩上特控线232人,比2016年帮扶之初的55人翻了两番多。西工大用10年的持续努力,成功探索出以青年人才带头振兴乡村教育,最终实现教育振兴乡村目标的帮扶模式。
志愿服务:
青年学子有行动
西工大共青团以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人才下乡赋能乡村教育,先后选派7批共59名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优秀青年志愿者到融水的5所初级中学任教,通过年复一年、轮换接力的方式为融水基础教育贡献青春力量。每年寒暑假,校团委均单列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60余人赴融水开展“三下乡”服务,内容涉及产业发展、社会调查、非遗保护、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等,并在9706工厂旧址、融水中学等建成社会实践基地,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每年暑假,西工大均邀请100名融水中学生到校参加“三航科技”筑梦夏令营。开营期间,学校近200名科技社团干部主动放弃假期担任志愿者,带领来自大苗山的学生们沉浸式感受“三航科技”魅力。如今,西工大正推动教育实验学院本博连读班学生与融水中学高一卓越班结对共建,希望双方的优秀学生建立长期有效的成长伙伴关系,用3年时间持续发挥正向影响作用,探索大学与中学联合开展结对教育、实现学生共同成长的新路子。
携手成长:
青春之歌有力量
西工大始终心系苗山学子,坚持发展成果共享、青春共同成长的理念,先后邀请春蕾计划红瑶女童班师生代表、江竹村学生代表、融水各界优秀代表等,赴文昌、酒泉观摩火箭发射,赴珠海航展参观学习,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科技成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1月,融水实验中学的4名初中生再次应邀参加“青春翱翔四海”项目,到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开展研学,以国际视角重新标定成长目标和路径。西工大团委遴选“青马工程”优秀学员,与融水中学生结对开展“同学你好”书信交流活动,已累计通信3000余次,用“青言青语”答疑解惑驱散成长烦恼。在陪伴苗山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西工大青年完成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成长必修课。在西工大共青团的引领下,苗山少年和西工大学子手牵手奔航展、追火箭、出国门、访名校,共同唱响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青春之歌。
青春接力担使命,踔厉奋发促振兴。乡村振兴是青年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西工大共青团将持续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引领更多优秀青年“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本报通讯员 袁源
伍友君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