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和睦村下木屯,干净的巷道、古朴的民居、淳朴的民风,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映入眼帘,处处洋溢着和谐新风。
这得益于该县和睦镇创建的“和议共睦”议事平台。
近年来,和睦镇以和睦村下木屯为试点,以凉亭、榕树、石凳等为媒,创建“和议共睦”议事平台,通过移风易俗、积分管理、家风家教等形式,面对面“拉家常”、心对心“说困难”、实打实“解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助力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成时尚
“现在办红白事,村民不再讲排场、吃得好,而是讲节约、有得吃,形成了移风易俗的好新风。”和睦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贾通强说,要是以前,只要下木屯村民办红白事,最少要办三天,有的还要办七八天,不但误时、误工,还杀猪宰牛招待客人。一场红白事下来,少说也要六七万元,甚至10万多元,村民有苦难言。
“怎么办?必须改!让村民少受苦、少受累。”在“和议共睦”议事时,群众纷纷说出了心里话。针对存在的问题,下木屯党支部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村民理事会和监事会及德高望重的老人启动“和议共睦”议事平台,专题商讨红白事,推行移风易俗,并成立监督委员会,对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礼金上限、服务队伍等进行“零距离”监督,着力整治“人情债”和“攀比风”。
最终,经“和议共睦”议事,下木屯规定:红事礼金不超过200元、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白事不超过3天,红事不超过2天;宴席控制在20—30桌之内,餐费每桌不超过400元等。为此,一场红白事为村民降低支出30%以上,节约了2万多元。此规定不仅让村民摆脱了“心理”的压力、“面子”的束缚,更有力地告别盲目攀比,减轻了经济压力,移风易俗成为时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积分管理争先锋
“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我们就给村民发放日常用品。虽然是一支牙膏、一包洗衣粉、一包纸巾,价值不高,可意义不同啊!”在下木屯积分管理兑换点,贾通强信心十足地说。在“和议共睦”议事时,下木屯创建了“家庭家教家风”积分站。通过设置教育医疗、纠纷调解、投工投劳等17项加分项和酗酒闹事、违法犯罪等7项减分项,以季度为周期对村民实施积分考评。
“积分只是一个抓手,推动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该县和睦镇党委副书记杨硕表示。
在积分管理中,下木屯以监督为主线,对爱党爱国、考上大学、孝敬父母等加分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造谣生事等扣分项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加分不准、扣分不扣等现象。经过屯党支部审核,公示栏张贴后,若村民无异议,即为在社会治理、公益美德、勤俭持家等方面达到一定分值的家庭,免费兑换牙刷、纸巾、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激发村民敬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协作的热情,形成良好风气,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
家风家教树新风
“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就是我们的‘法宝’,这才体现我们的家风家训。”下木屯村民严家仁如是说。在省吃俭用下,他的几个孩子读完大学,分别留在了广东、柳州等地工作,过上了幸福生活。
下木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在“和议共睦”议事中,引导屯里老人、小孩写下自家的家风家训。另外,下木屯在评选星级文明家庭户的同时,还组织有书法、绘画特长的村民在学校教室、村民房屋等外墙上书写家风家训名言、警句,描绘出与和睦家庭、和美乡村、和谐社会相关的图景,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如今,“和议共睦”议事平台已成为该县和睦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不但推动移风易俗、积分管理、家风家教深入人心,还推动解决产业发展、农田灌溉、邻里矛盾等问题。为此,下木屯先后被评为市级“五会治屯”党建精品示范点,县级“美丽融水·清洁乡村”“三会兴屯”示范点,镇级孝廉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让群众关心的事情件件有回音、项项有交代,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以来,下木屯通过“和议共睦”议事,发展特色产业4种、解决农田灌溉3处,调解邻里矛盾6起。
本报通讯员 龙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