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暑节气过后,我市高温天气持续,进入“炙烤模式”。昨日14时44分,柳州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区最高温度达到37.9℃,但仍有众多群体坚守在高温下、烈日下。他们可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可能是因为热爱而选择坚持。从今日起,本报聚焦高温下的劳动者,通过记者亲身体验,推出“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
在炎炎夏日吃西瓜,既解渴又解暑。可烈日下摘西瓜,着实是一件苦差事。昨日,记者在柳城县马山镇四塘农场农户韦文勇家的西瓜地里,当了一天摘瓜工人,一身土、一身汗,感受到摘西瓜的不易。
韦文勇是马山镇大龙村人,今年4月在四塘农场租了200多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西瓜。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地里的西瓜陆续成熟,可采摘上市销售。
“多的时候一天摘五六万斤。”韦文勇说,从7月2日起,他开始雇村民帮忙摘西瓜,最多的时候一天雇7个村民,每天工作8小时。忙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采摘,有一天加班了4个小时。
据了解,韦文勇请村民帮忙摘瓜,采摘8个小时的工钱是130元,每加班1小时,要多付20元。最近几天天气热,特别是小暑节气过后,市场对西瓜的需求量大,地头收购价也有所提高。
“前几天地头收购价是每斤0.6元,今天收购价涨到每斤0.7元了。”韦文勇说,为了错时上市,他种植的200多亩西瓜采取分片种植的方式,分片成熟,可以从7月初采摘到8月,平均每亩的产量在5000斤。
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记者看到帮忙摘瓜的村民个个都穿着“空调服”——一种安装有风扇的衣服。
“不穿这个衣服受不了,太热了。”村民韦女士说,他们早上7点就出门摘瓜,先是将西瓜摘下放成一堆,等司机将农用车开过来再装车。
记者在参加工作前,虽干过不少农活,但摘西瓜却是头一次。刚开始,看了村民摘西瓜的过程,觉得很简单。很快,记者就出洋相了。当时,记者在茂密的瓜蔓中找到一个大西瓜,便徒手将西瓜从瓜蔓上扯下来。韦文勇见状,连说记者帮了倒忙,摘下的西瓜,让记者抱回去吃。
这是为什么呢?
韦文勇说,带着一截瓜蔓的西瓜,收购商才会收购;西瓜带着瓜蔓,消费者才会认为是新鲜的。另外,带着瓜蔓的西瓜不容易坏掉。
原来摘西瓜还有这么多门道!接下来,记者按照采摘要求,继续摘西瓜,可没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衣服也被汗水打湿了。
“虽然老板给我们吃瓜,但光吃瓜是不行的,还是会饿。”村民韦女士说,西瓜地里最不缺的就是西瓜,渴的时候可以切西瓜来解渴,但光吃西瓜是没有力气干活的,要随身携带白粥,饿了就咸菜喝一碗白粥,补充盐分,以免脱水、中暑。
“这个是公的西瓜,还没到摘的时候。”见记者摘下一个表皮与其他西瓜不一样的西瓜,韦文勇当即说。
难道西瓜也分公母?
韦文勇说,在1000蔸西瓜里,可能会有七八蔸是公的。虽然公的西瓜苗也能结西瓜,但是相对母的西瓜,公西瓜成熟期更长,西瓜皮也更厚。
记者手记:此次体验摘西瓜,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村民摘瓜的艰辛,但也让我深感烈日下户外劳动者的不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为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
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实习生 李镇江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