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陈守善倒在了被炸毁的医院废墟里,年仅26岁。在生命的尽头,她怀里还紧紧护着一叠染血的新闻稿,上面凝着的墨宛如她未冷的血。
陈守善,这个名字或许鲜为人知。
“她是柳州人,阳和村的女儿。”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陈守善是一名战地记者,16岁离家北上抗日,用手中的笔与枪,征战了10年。
不同时代,年轻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现在,2025年的夏天,柳州高级中学的毕业生们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正憧憬着秋季学期开始的大学生活。而在88年前的秋天,他们的校友陈守善,却在广西学生军报名表上毅然按下红指印,义无反顾踏上抗日征途。
从课堂到战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时的陈守善,正就读于柳州中学(柳州高中的前身)。这里,曾是柳州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诞生之地。1937年3月,中共柳州支部又在柳州中学重建。在陶保桓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柳州中学抗战氛围浓厚。国难当头,柳州的大街小巷回荡着爱国学生此起彼伏的抗日呐喊,陈守善也投身其中。清晨的薄雾里,16岁的她总是奔跑在“晨呼队”最前头,手中的小旗挥舞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她生性大胆,敢在秘密读书会中阅读进步书籍,更敢在课堂上与反动教师胡兰成公开辩论。在舞台上,她是《放下你的鞭子》的主角,每次演出都声泪俱下,强烈地激起观众同仇敌忾。
陈守善的刚烈源自陈家血脉。她来自军旅世家,兄长陈伯平早早扛起钢枪,投身抗战,她心中埋下了报国的种子。1937年10月,当广西学生军(第三期)招兵的布告张贴出来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与同学赵素娥等130多名柳州青年坐上北上的列车时,她望着阳和村的方向,遥想着抗日凯旋再奉双亲,未料竟从此与故乡永诀。
枪杆与笔杆
桂林李家村的集训地成为了陈守善蜕变的熔炉。学生军地下党组织邀请叶剑英将军作《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报告,论述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情况。陈守善听得全神贯注,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夜里与同学对笔记,眼睛亮得像颗星:“将来咱们也这么揍鬼子!”她趴在泥地里刻苦练枪,不顾蚊虫叮咬,最终练成了神枪手。她立下志向:“要用子弹给鬼子当‘花生米’,用笔杆给同胞当‘强心针’。”此时,她的心已经飞向了新四军、八路军,飞到了抗日战场。
1939年,陈守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保卫战行军途中,战士们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前行,累得气喘吁吁,有人忍不住发起牢骚。陈守善也疲惫不堪,直不起腰,但她依然笑着扶起身边的战友,坚定地说:“我们发过誓,不打败日本不还乡!死都不怕,还怕走路吗?”
名字刻在英烈碑上
1940年,陈守善抵达新四军根据地,化身为《淮海报》的战地记者“辛文”。她枪不离身,笔不停歇,常常深入炮火前沿。她所撰写的战地报道,极大地鼓舞着战友们的士气。有一天,日军发动突袭,她身边的战友中枪倒下。她迅速拾起牺牲战友的步枪,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成功击退日军。硝烟尚未散尽,她便蹲在弹坑旁,继续撰写稿件,稿纸上溅满的血点,如同一个个倔强的标点。
1942年,陈守善乔装成农妇,潜入敌占区进行侦察,袖口巧妙地藏着绘制好的敌情地图。面对伪军的盘查,她从容镇定地应对:“给当家的送衣裳。”后来,这份珍贵的敌情地图助力部队成功端掉了3个日军炮楼。
1944年,桂林保卫战战讯传来,兄长陈伯平英勇战死。陈守善将自己独自关在营房里一整夜,第二天走出来时,眼睛如同燃过的炭火。
1945年,陈守善在阵地上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但和她一起参加广西学生军的赵素娥、韦延安、练美德、王璇等柳州青年都在抗战中牺牲了。
刚抹去眼泪,陈守善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解放战争中。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陈守善连续几天几夜未曾合眼,一边撰写报道,一边为战士们鼓劲加油,直至咳血晕倒在阵地上,被送进野战医院治疗。在一次飞机轰炸时,野战医院被炸毁,她不幸牺牲。
如今,陈守善的名字被镌刻在孟良崮烈士陵园的英烈碑上。“在阳和村蝴蝶岭的陈氏家族墓地,陈守善的墓与她兄长陈伯平的墓相邻。”陈铁生说。
不时有人前来祭奠他们,墓前摆有供品,还有几朵不知名的黄色小花在开放。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记者忽然想起了这句歌词。这世上的英雄,大多默默无闻,但只要这片土地还记得,人们还记得,他们就未曾真正离去。
全媒体记者 赵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