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汽车高效高质量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校企牵手,研发出复杂场景的自适应性焊接系统,大幅度提高自动焊接的准确率。
围绕广西“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和AI技术应用需求,企学研联动,依托“特定场景高精度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自主研发出无人驾驶五菱太空舱,在广西部分校园、厂区等封闭区域跑起来。
广西汽车集团智能网联(武汉)研发飞地驻地经理钟声峙表示,在柳州市人才飞地政策的加持下,企业开启了“人才和研发在外地,转化和落地留在柳州”协同创新模式,加速企业奔跑的速度。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频频互动,正是柳州持续构建“政产学研用”多级协同创新生态的缩影。
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战略目标,柳州不断优化完善创新生态,主动链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优质资源,扩大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动“朋友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迅速抢占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赛道,加快推进柳州高质量发展。
在行动中落实
让“想不到”成为“干得好”
“想不到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为主导产业的柳州,我和团队联动广西气象学会编创出版的‘云朵朵和风阵阵气象科普系列丛书’项目,在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榜单上有一席之地。其中离不开广西科技厅、柳州市科技局的3个科研项目立项支撑,这种鼓励创新的劲头在全国气象领域不常见,增强了我们把创新坚持到底的信念。”7月17日上午,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姜殿荣开心地说。
奖项的背后,折射出科研工作者把“想”字物化为“干”字的执行力。
对一座城市而言,“广西科学技术奖”的数量和质量,彰显着其在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
新能源汽车高强钢复杂构件高质高效冲压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一项项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串联成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版图。
智能商用车、90吨级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等一个个研发实体,见证了柳州的科技梦想照进现实的创新跨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市推动11所签约高校院所与柳州企业合作实施自治区级项目119项、市级项目72项,政产学研用融合持续深化。市科技局通过开展“科技搭桥”专项行动、“科技问计”活动,为56家企业选派结对高校院所专家88名,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超100项,发布科技成果超1000项,服务中小微企业170余家次。
在落实中突破
促进成果转化共振
在上汽通用五菱,创新是车轱辘的印迹,也是“新能源汽车高强钢复杂构件高质高效冲压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推广至上汽、比亚迪等车辆的自豪,更是出口至欧洲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实力。
在柳工集团,创新是突破藩篱的智慧,也是获奖项目“平地机高效平稳全轮驱动系统解决方案与应用”有力促进平地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强”,更是为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保驾护航展现柳工大国重器的“智信”。
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表示,创新,拼的是眼界,是格局,我市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紧抓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机遇,印发《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等一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等相关平台加快建设。
今年上半年,柳州组织市内创新主体争取获批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44项,获自治区财政支持5592.2万元,自治企业完成技术合同登记786项,合同成交额49.56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增强。
在突破中提升
向创新环境要动能
站在发展的风口,柳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决策部署,铆足劲,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路径,为推动柳州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探新路。
政策方面,柳州将持续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揭榜挂帅”制度,让政策成为企业手中的“百宝书”、实操的“工具箱”。
创新领域,我市今年还将关注企业生产物料防错纠错过程,利用“二维码集成信息+防错预警与远程监控+智能监控系统+ERP管理平台”搭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平台,协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组建“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服务重点企业,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打造智能制造“黑灯”工厂。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文家燕提出,柳州创新意识和氛围整体向好,建议对入柳的各层次学校和企业人才,给予更多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激发他们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
全媒体记者 荀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