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将有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央、自治区近日出台相关措施(相关报道详见《柳州日报》7月10日六版、7月11日一版、7月14日一版),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然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许多年轻人陷入迷茫:是坚持追求梦想,还是先解决温饱?笔者认为,“先生存,再发展”是一个务实的策略,毕业生应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为基础,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进而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突破。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房租、生活开销、交通、助学贷款等现实问题迫使其要在短期内有稳定收入。如果连生存都难以保障,何谈追求理想?年轻人初入职场,可以通过基础工作积累社会经验、人际技能,做好职业规划,这比盲目追求“理想岗位”更实际。
“先生存”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而是换一种方式成长。年轻人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行业相关技能(如考证、在线课程),通过现有工作学习职场规则、软技能(如沟通、协作、抗压能力);即便初始岗位与理想不符,也可通过观察公司业务、行业趋势,从而积累认知,为未来转岗或跳槽做准备;与同事、客户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例如,一名工科毕业生期望在研发岗位发展,若暂时只能获得工厂技术支持的岗位,仍可通过观察公司产品逻辑、学习数据分析工具,在熟悉生产流程后申请转岗或跳槽。
避免“生存陷阱”,保持发展意识。当然,“先生存”也存在潜在风险——部分人可能因安于现状而陷入“生存陷阱”,即长期从事低成长性工作,导致职业停滞。想要避免这一问题得做到:若工作完全无成长性(如重复性体力劳动),须设定止损时间点(如1至2年),避免职业能力停滞;利用业余时间提升技能,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通过内部转岗、跳槽或副业探索新方向。
恩格斯曾经说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先生存,再发展”不是向现实低头,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走向成功。职业发展本就是一场长跑,初期稳扎稳打往往能为今后的跃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