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而学生资助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柳城县始终将学生资助工作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构建“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资助政策体系,以精准宣传、高效落实、多元保障的扎实举措,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沐浴政策阳光,在逐梦路上稳步前行。
政策体系脉络清晰
在柳城县教育资助版图上,一条覆盖全学段的政策体系脉络清晰——
学前教育:免除脱贫家庭、低保户等困难儿童保教费(按类别标准免除);
义务教育:为困难寄宿生提供1250-1500元/年生活补助,非寄宿生按九类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分类资助;
高中阶段:对脱贫家庭、低保户等困难学生,实施“免学杂费+国家助学金”双轨支持,库区移民子女享受免学费;
高等教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高可达2.5万元/年,困难大学新生还能享受路费与学费补助。
为打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柳城县创新构建了“319”工作模式,立足“贷前”“贷中”“贷后”3个服务,以“资助育人”为一个落脚点,抓实“九个一”,高效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助学贷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贷前”,柳城县通过建立综合宣传队伍、搭建资助政策咨询平台、建立分层次培训机制等宣传助学贷款政策,营造大学生助学贷款浓厚氛围;“贷中”,该县通过打造志愿者服务团队招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办理贷款业务,开启助学贷款移动快车进社区、进村屯活动,为学生办理贷款提供上门服务,开通快捷办理绿色通道为学生缩减贷款办理时间,确保助学贷款政策高效落实;“贷后”,该县通过设立上门还款服务点、建立贷后管理工作小组等,切实保障助学贷款工作稳步发展。
政策宣传接地气
为让资助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柳城县坚持“宣传下沉、服务上门”,连续13年组织教育、民政、残联、公安、银行等多部门组成宣讲团,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屯开展“面对面”宣讲专题培训。工作人员通过集中讲解、现场答疑、入户走访等形式,将资助范围、申请流程、发放标准等信息传达给群众。
针对在校师生群体,柳城县还创新推出“非遗+政策”宣传模式,依托太平壮欢、柳城彩调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排系列文艺节目,在各级各类文艺汇演中循环展演。这种“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宣传方式,让政策变得生动鲜活,政策知晓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多方筹资暖人心
柳城县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优先教育保障,始终确保资助工作落实落地。近两年来筹措各级各类资金4200多万元,优先用于落实教育保障补助。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90多万元及时到位,确保教育保障补助金按时发放。自2009年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以来,累计发放3.41亿元,惠及学子1.5万余人。
该县于2022年启动的“文昌教育”公益基金更成重要补充,截至目前已募集社会爱心款83.86万元,为195名困难学生发放补助金59.89万元,让爱心暖流在柳城大地持续涌动。
潜心深耕结硕果
该县依托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每月联合民政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确保资助对象准确无误。
为压实工作责任,柳城县建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组建专项检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对全县74所幼儿园、27所中小学开展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至2024年,柳城县连续13年获全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优秀等级,两次荣获自治区“突出贡献单位奖”。柳城县2024年还承接了国家助学贷款20周年宣传片拍摄工作,是国家助学贷款宣传片全国4个素材拍摄点之一,也是广西唯一一个拍摄点。
从走进村屯院落进行政策讲解到登上舞台生动演绎,从财政资金的优先保障到爱心力量的汇聚,柳城县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编织了一张“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保障网。这份坚守,让无数困难学生重拾求学希望。这份担当,托举起柳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本报通讯员 雷昕
丁红兰 何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