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柳州捧回24个奖项,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创新等多个领域,涉及汽车、工程机械、卫生医疗、农业等多个行业。这些闪耀着自主创新光芒的成果,不仅推动着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更以科技的力量为民造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迸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作为“用技”大户,是科技创新主力军。
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作为我国预应力技术领军企业的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维姆公司”)收获颇丰:副总工程师邹易清获得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千米级悬索桥自适应长寿命缆索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拱桥施工预应力索调控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研发”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像欧维姆公司这样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寻求新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在柳州不胜枚举。
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广西汽车集团所属企业参与的三个项目均获奖。其中,“新能源汽车高强钢复杂构件高质高效冲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通过自研高精度热气胀成型控制系统,实现高强度复杂管板类零部件轻量化技术与产能突破。
近年来,广西汽车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累计承担各级科技项目106项,获得自治区级科技奖项17项、国家专利1053件,“五菱太空舱”整车外饰专利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优秀奖。
截至目前,柳州已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72家、自治区级瞪羚企业11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家,覆盖汽车、工程机械、钢铁等多个行业领域。
点燃产业发展动能
我市迸发的创新之力,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直接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则更深远。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我市作为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正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上汽通用五菱、武汉理工大学、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凭借“基于车云协同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一项目的背后,有15年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项目团队将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上汽通用五菱通过示范作用以及数据、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带动广大供应商加快转型,推动供应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水平迈进。“‘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当研发、制造、营销、产品形成闭环后,将为产业带来‘1+1>2’的效率提升。”获奖项目团队成员、上汽通用五菱总技术官刘昌业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我市获奖项目中,有10多项与智能化、数字化相关,这与我市当前正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打造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的举措密不可分。
“当前,我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加紧培养‘AI+产业’复合型人才,让创新的活力持续点燃发展的动能。”市数据局局长李玉辉表示。
科研成果为民造福
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有一项成果专注于为残障人群服务。即由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市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等院校、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面向残障人群辅具的数字化评估、精准化定制与个性化适配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该项目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为残障人士提供定制化的康复辅具产品。我们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主要将一些成果应用于脊柱侧弯、脑瘫等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等。”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黄任秀说。
这只是该院通过加强科研赋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该院科教科主任张玉表示,医院致力于将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下了大力气。今年4月,医院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广西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西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
以气象科普为主的“云朵朵和风阵阵气象科普系列丛书”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也备受关注。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姜殿荣说,这是柳州自己打造的气象科普IP,包含教材、教具、特色读物、趣味游戏等内容,不仅在广西,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收获数百万的“粉丝”,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气象科普、广西十佳科普等30多个奖项。
科学技术奖指引着创新方向。一个个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柳州这片沃土闪耀,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朱柳融 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