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市委主管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45-0003 爆料热线:15877281116 15877281117






2025年07月21日

二十余载勤耕耘 偏远侗寨换新颜

——记独峒镇岜团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凌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先进事迹

盛夏的独峒镇岜团村,古朴的风雨桥横卧碧波,茶园葱郁,小黄牛悠然,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民风淳的画卷生动铺展。这个偏远的侗族村寨,如今已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岜团侗寨・水上斗牛”文旅品牌声名远扬,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这一切凝聚着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凌二十余载的深耕与坚守。他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魂、治理为基、产业为要的特色振兴之路。

挖掘文化根脉 传承侗款非遗

1999年王凌担任村支书,他带领群众系统挖掘整理侗族讲款(以下简称“侗款”)历史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让古老侗款发展成为推动村寨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针对陈规陋习,他创新思路,将侗戏、侗款与移风易俗紧密结合。经过三年坚持不懈努力,他成功动员村民从2005年起,每年10月2日定期举办“金秋相聚岜团桥”传统文化旅游节。这一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斗牛竞技、侗款讲习等特色活动,不仅有效守住了文化根脉,更让沉寂的村寨重焕生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如今,岜团村斗牛节和侗款传承基地已成为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赢得游客广泛赞誉。

创新治理模式 涵养文明新风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王凌积极探索“侗款+红色基因+现代治理”三维融合路径。他构建“党员+款师+寨老”志愿服务体系,打造独具侗族特色的家风家训教育阵地。通过推行“老侗款+村规民约”模式,将侗款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条款,有力倡导文明新风,有效摒弃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他的推动下,村里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使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岜团村经验辐射带动独峒镇15个村寨共同开展立家规、正家风活动,形成显著的“三好家庭”建设示范效应。这一系列治理创新举措有效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村内邻里纠纷大幅减少,2025年,岜团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促进农文旅融合 提升乡村品牌

王凌致力于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他充分利用岜团风雨桥、侗款文化、斗牛文化以及茶园、油茶林、小黄牛养殖基地等特色农业资源,围绕牛、款、寨、茶等主题,打造岜团金秋斗牛文化节、侗族讲款传承基地、侗乡木构观光建筑群等融合性景点和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茶园、油茶林,了解茶叶和油茶的种植加工过程,还可在养殖基地体验侗乡特色小黄牛养殖,感受侗族建筑、讲款文化和斗牛活动的魅力。2023年,在粤桂协作支持下,岜团村获得1014万元资金,用于整村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完善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如今,岜团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真正实现文化兴、产业旺、村民富。

从唤醒文化基因到革新乡村治理,从点燃产业引擎到重塑侗寨荣光,二十余载躬耕,王凌这位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仍在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本报通讯员 莫江泉 覃方宇 石古盛

--> 2025-07-21 ——记独峒镇岜团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凌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先进事迹 1 1 柳州日报 content_349481.html 1 二十余载勤耕耘 偏远侗寨换新颜 /enpproperty-->